★全国文明县城  ★国家卫生城市  ★国家园林县城  ★西部百强县
您当前浏览位置:首页>政务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规划信息>发展规划

关于印发《贺兰县教育体育事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的通知

索引号 11640122010104188X/2022-00108 文 号 贺教发〔2022〕7号 发布日期 2022-04-19
发布机构 贺兰县教育体育局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所属分类 发展规划
关 键 词 教育体育事业发展

宁夏贺兰工业园区管委会、银川市军民融合产业服务中心,县委各部委、政府各部门、各人民团体,各乡镇场、街道,县属各企 事业单位、驻县区市属各单位党(工)委(党组、总支、支部):

现将《贺兰县教育体育事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附件:贺兰县教育体育事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

贺兰县教育体育局        

2022年4月19日         

(此件公开发布)


贺兰县教育体育事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

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加速推进教育现代化,以育人担当和奋发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根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宁夏教育现代化2035》《银川市教育事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贺兰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贺兰教育体育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背景

(一)发展基础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十三五”时期,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贺兰县委、县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推进改革,不断加大投入,教育体育事业实现历史性跃升,发生格局性变化。贺兰县2018年被确定为全区“互联网+教育”示范县和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地区,2019年被确定为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试点县,2020年被教育部授予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实施“县级优秀组织单位”、被自治区教育厅授予“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城镇小区配套园治理先进单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化解大班额先进单位”。到2020年,全县有中小学32所(含小学25所、初中4所、高中3所),在校中小学生39598人(其中:小学24182人、初中9815人、高中5601人);幼儿园66所(含公办园30所、民办园36所),在园幼儿14169人;全县教职工3855人(含在编2139人,编外聘用1403人,民办学校313人),教育人口占全县总人口五分之一。全县各级各类学校持续协同发展,教育体育事业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绩。

1.党的建设取得新成效

党的领导更加有力。党的领导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党的领导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的工作格局进一步完善。县委教育体育工作领导小组、教育体育工委、教育体育团工委工作体系全面建立,党支部建立在年级组,党小组建立在备课组和教研组的组织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县各中小学、幼儿园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实现全覆盖。以贺兰一中为试点,探索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建立“三清单两规则一流程”试点工作制度,最大限度激发学校党政班子的优势力量,优化正面叠加效应。

党的建设更加规范。全面落实市委第六轮第二巡察组反馈意见整改任务,对照任务清单,坚持举一反三、以点带面,对反馈的22项问题逐项销号,并长期坚持,以巡察整改为导向,持续规范教育体育工委组织工作。

2.办学条件呈现新面貌

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显著提升。教育经费占全县财政性收入比例逐年增长,教育经费累计投入27.5亿元,完成招商引资4亿元。学校标准化建设持续推进,全县“大班额”比例从28%下降至2.77%,66人以上超大班额全部消除,普惠性在园幼儿占比80.03%,公办幼儿占比50.21%,全面完成“5080”目标任务,学前三年毛入学率达到142.29%,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4.12%。

人民群众教育幸福感不断增强。按标准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乘坐校车和学生午餐补助,全面推进中学食堂改革委托经营公开招标、大宗食材集中采购、“互联网+明厨亮灶”、智慧食堂等工作,县城小学积极推进学生饮用奶试点工作,农村小学集中配餐模式进一步改善。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为学校提供安保、餐饮、宿管等校园治理服务保障,校园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县各中小学、幼儿园封闭化管理,专职保安配备,一键式报警、视频监控安装,护学岗设置等实现全覆盖。严格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就近入学制度,适龄儿童均能依法接受义务教育。

3.育人质量得到新提升

以中小幼一体化促进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工作体系日趋完善。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特色课程建设持续加强,积极落实学生综合评价体系各项要求,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不断得到满足。大力实施优势带动战略,促进课程、教师、设施设备等优质资源共享。积极探索完善与区内外名校联合办学的机制,通过互派教师,联合考试,行政人员挂职培训等措施,形成了符合贺兰县教育事业发展、具有贺兰教育特色的教育管理模式。

4.强师工程迈出新步伐

全面落实特岗教师、免费师范生招录计划及事业单位遴选计划,增加在编教师543人。进一步完善师德师风建设和奖补机制,教师负面清单制度和教师行为规范基本建立。持续加强示范引领,有序推进名师工作室建设,成立2个市级、23个县级名师工作室,1个市级、3个县级名班主任工作室,培育“凤城名师”“贺兰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等各类教育人才100名。扎实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和“推进课堂变革提升教学效率”等活动,师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逐步实现。

5.教育改革焕发新活力

“互联网+教育”融合应用深度推进。全县中小学校园网络全部实现“千兆进校,百兆进班”,实现在线课堂全覆盖、教育资源全共享。建成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在中小学成立5个“互联网+教研”联盟,开展网络教研、在线互动课堂、示范课等活动500余次。

教育教学改革力度持续加大。依托课堂教学主阵地大力推进创新素养教育,邀请区市教研员开展基于创新素养教育的初中学科课堂教学建议等讲座及研讨52场,培育3所区级创新素养教育领航学校。持续加强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开展22轮联合检查,累计检查2000余次,对违规机构下发整改通知书1500余份,关停21家,有效规范了校外培训机构办学行为,减轻了学生课外辅导和作业压力。

6.体育事业创造新业绩

群众体育工作全面推进。建设体育总会、农民体育协会、老年人体育协会、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等17个群众体育组织,每年开展全县大型体育活动15次以上,参与人数累计达到10万人次。

竞技体育水平全面提升。广泛开展田径、摔跤、武术等11个青少年训练项目,配备专职教练员10人,在全区青少年足球比赛、银川市第九届青少年篮球锦标赛等自治区、市级各类比赛中获得奖项21项。

体育基础设施全面完善。新建贺兰县体育馆、贺兰县全民健身中心、贺兰县体育中心田径场、乡镇农民健身工程、公园广场健身步道等体育基础设施,实现体育基础设施在城市社区、乡镇农村的全覆盖,人均体育面积达到2.47平方米,公共体育设施开放率达到90%以上,城区15分钟健身圈业已形成。

(二)发展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攻坚时期,也是贺兰县教育体育事业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历史性飞跃的重大战略机遇期。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为教育体育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央深改组、教育部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教育评价机制、深化教育督导改革、加快学前教育发展、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深化职业教育融合发展,改进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减轻教师负担、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强化思政课教学等进行了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释放出一大波改革红利,为教育体育高质量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机遇与挑战并存,发展与问题共生,全县教育体育事业在处于可贵发展期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主要表现在,优质教育资源配置不够均衡、充分,“大班额”“大校额”现象仍然一定程度存在,教育资源有待进一步提质扩容;教育公共服务供给不能完全适应人口变化新趋势,县城区域间学校布局不合理的问题仍然突出,学校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教育功利化、实用化倾向仍然存在,学生们依然饱受唯分数、唯升学之苦,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尚未深入落实,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生态有待进一步形成,育人探索有待进一步深入;人民群众关心的校外培训机构不规范、学生负担过重等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师资缺编严重,社会购买服务、编制外聘用教师流动性大,教师依然受困于职称评审、薪酬编制、检查评比的藩篱,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的体制机制需进一步完善;思政工作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全社会协同育人的体制机制需进一步健全;教育改革有待进一步推进,教育投入与保障水平需进一步提高,教育评价体系需进一步完善,教育治理体制机制需进一步健全。

机遇可贵,形势逼人,必须抢抓机遇,超前布局,以更坚定的信念、更高远的站位、更宽广的视野加快推动贺兰教育体育不断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奋勇前进。

二、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以及全国、全区、全市教育大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捍卫“两个确立”、坚定做到“两个维护”,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定不移站位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以贺兰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入实施基础教育质量提升行动为主线,守正创新、担当务实,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示范县提供强大人才支撑、智力支持、创新引领。

(二)发展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始终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作为发展教育体育事业的根本保证。完善党领导教育体育工作的体制机制,持续加强教育体育系统党的建设,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使教育体育领域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作为教育体育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大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坚持全面立德树人。始终以立德树人成效作为评判学校工作的根本标准。把思想品德、理想信念教育摆在首要位置,育人和育才相统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品质和思想水平,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立志报国的有用人才。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始终将教育优先发展作为教育工作的战略定位。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才资源开发需要,为教育保障奠定坚实基础。

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始终将改革创新作为教育体育发展的根本动力。立足时代需求,更新教育观念,系统推进教育体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强交流合作,充分运用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创新供给方式,激发发展活力,推动教育体育事业发展。

(三)发展目标

教育事业发展目标。到2025年,基本建成制度更加完备、结构更加优化、保障更加全面、服务更加高效的高质量教育体系,立德树人全面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贯穿办学治校全过程,学生品德修养、综合素质、运动技能、审美情趣、劳动实践能力全面提升。各级各类教育实现纵向衔接、横向沟通、协调发展,服务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教育体系日趋完善。

教育公平更加彰显。建成覆盖城乡、更加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水平明显提升,区域、城乡、校际差距进一步缩小,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取得重大进展,入园难、入园贵、大班额、择校热、负担重等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发展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教育质量更加突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格局全面形成,高中阶段教育特色化、多样化更加鲜明,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氛围更加浓厚,人人好学、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全民、全域学习环境基本形成。

教育改革更加深入。教育综合改革持续推进,“互联网+教育”示范县和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地区建设成果广泛应用,师生信息素养和技术应用能力明显增强,教学模式发生深刻变革,教育管理实现流程再造,招生考试制度更加完善,教育评价更加合理,办学活力更加彰显。

教育治理更加有力。学校办学自主权有效保障,校园治理体系持续完善,教育治理法治化、科学化、民主化、精细化、信息化程度明显提高,政府、学校、社会共同参与教育治理的新格局基本形成,教育治理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

教师队伍更加优化。教师配备补充途径进一步拓宽,中小学教师年龄、学科、性别结构持续优化,教书育人能力素质显著提升。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全面推进,新时代“四有”好老师队伍不断壮大。

合作交流更加全面。全面加强教育领域对外交流合作,形成全方位、多角度、宽领域、高层次的交流合作体系,构建起共建共享、共赢共荣的优质教育发展大格局。

体育事业发展目标。创建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县,建设体育小镇,持续加快全民健身基础场地设施建设,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构建“1+5+x”运动健身网络,持续提升人民幸福指数。

全面推进群众体育工作。各级各类全民健身活动经常性开展、常态化推进,体育健身赛事成果惠及更多民众,健身活动开展实现全面推进;全民健身、科学健身意识普遍增强,全县每周参加1次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占全县常住人口的比例达到50%以上,居民健康素质全面提高。

全面完善体育设施建设。建设一批符合标准、使用便捷的群众健身设施,公共体育设施开放率达到90%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5平方米以上,健身场地设施在城镇、乡村实现全面覆盖。县区公共体育场、乡镇和农村社区(行政村)健身设施、新建社区配套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100%,主城区建成“10分钟健身圈”。

全面提升竞技体育水平。完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持续提升青少年竞技体育水平。承办全国网球红土场地赛事,举办全县中小学生足球联赛,打响全国休闲垂钓大赛、信鸽竞赛等赛事品牌,形成“国三区四县X”赛事体系。

全面推动体育产业发展。充分利用良好的体育基础设施、完善的大型体育赛事、深入挖掘体育+旅游融合发展等措施,逐步提高体育产业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让体育消费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主要任务

(一)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突出思想引领,夯实组织根基,构筑质量高地,以高质量党建引领贺兰教育高质量发展。

1.突出政治引领

完善党管教育的组织机制。充分发挥县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职能作用,定期研究审议教育重大事项、协调解决教育重大问题,进一步完善党支部建在年级组,党小组建在备课组和教研组的组织体系,形成落实党的全面领导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的工作格局。

持续以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根本,持续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教育引导广大师生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增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

认真落实党组织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强化意识形态工作考核监督问责,与各校签订意识形态工作责任书,建立考核问责办法,落实学校党组织半年一次工作汇报,每学年一次工作考核。落实网络意识形态和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营造稳定网络舆论环境。管好教材教辅、课堂教学、科研项目、学术交流、社团和网络自媒体等阵地管理,严防发生政治类敏感案事件,严防出现“法外之地”“舆论飞地”,确保阵地稳固、人员稳控、校园稳定。

2.筑牢战斗堡垒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将全面从严治党贯穿办学治教各方面,把基层党建工作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助推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教育事业健康和谐发展。健全廉政风险防控体系,深化运用“四种形态”,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紧盯教育领域热点问题,狠抓党风政风、学风校风和师德师风建设,开展廉洁教育,持续推进“清风校园”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政治生态和育人环境。

提升党建质量。坚持融入日常、抓在经常,持续开展党组织评星定级和党员评星定格,党组织标准化建设覆盖率实现100%,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凝聚先锋精神、汇聚党员力量、集聚育人效能。加强党务和思政工作队伍建设,提升专业化水平。加强党建带团建带队建,推动团教协同育人。

夯实党建阵地。继续完善落实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探索建立县委和政府向民办中小学校选派党组织书记兼任政府教育督导专员制度,使各级各类学校始终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

3.构筑党建高地

加强党建特色品牌创建。深入开展“一校一品”党建特色品牌创建活动,在思想政治、制度机制、组织队伍、党风廉政、引领保障事业发展等方面推陈出新,逐步打造“校校有品牌,集团有特色”的高质量、有实效的党建文化,进一步引领带动中小学党建工作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推动“互联网+党建”深度融合。全面推广运用“互联网+智慧党建”云平台,实现党建工作资源数字化、管理信息化、教育多样化、学习常态化、督导实时化。

(二)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开展基础教育质量提升行动,将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各领域全过程,推动实现课程教学、组织管理、学校文化等教育生态的整体变革,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坚持德育铸魂

创新完善思政教育网络。持续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加强“三进”教材建设,用好统编教材,用足辅助教材,用活教辅读本,完善“三进”教学体系,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配齐建强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加强思政课教师示范培训,改革思政课教师评价机制,常态化推进中小学“三进”工作一体化集体备课、交流研修、示范课巡讲、优秀教研成果巡礼等活动。持续强化思想政治课关键地位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作用,充分挖掘各学科课程蕴含的德育资源,强化全学科德育功能,健全中小幼纵向衔接、课内课外和网上网下横向贯通、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联动的育人体系。

全面落实新时代德育工作内容。坚持不懈提升中小学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质量,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科体系、教学体系和管理体系,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着力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涵养法治思维、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全面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和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引导全县师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担当民族复兴大任。

2.推进智育启智

加强创新素养教育。加强对学习认知和学习行为规律的研究,积极发展基于数字教育的“翻转课堂”,广泛运用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体验式、沉浸式教学方法,注重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激发探究和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能力,丰富人文底蕴,培育科学精神。推动中小学创新创造教育,开展项目化研究型学习,推进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创新因材施教的有效模式。

规范组织教学。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施教学,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引导教师深入理解学科特点、知识结构、思想方法,科学把握学生认知规律,持续优化教学组织方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落实体育强基

开齐开足体育和健康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严格落实基础教育体育课刚性要求,针对不同学段学生身心特点,突出体育素养培养重点,保证学生在校每天锻炼时间在一小时以上,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深入推进体教融合。落实“教会勤练常赛”要求,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教学模式,协调推进“三大球”、举重、摔跤、射击等青少年体育运动项目,探索在中小学开设游泳课程,培养学生参与冰雪运动的兴趣,推广中华传统体育项目,使每名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教育学生养成良好锻炼、科学健身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有效防控学生近视,强健学生体魄。培育一批“一校一品”“一校多品”体育传统特色学校。

4.强化美育润心

落实美育课程标准。改善学校美育办学条件,聚焦“教会勤练常展”,完善“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教学模式,开足开齐上好音乐、美术和艺术鉴赏等艺术类课程,使每名学生掌握1-2项艺术技能。

探索丰富美育工作实践。组建学校美育教学联盟,充分挖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体现中华美育精神与民族审美特质的丰富美育资源,有机整合相关学科的美育内容,推进课程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深度融合,开展以美育为主题的跨学科教育教学和课外校外实践活动,构建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三位一体”的美育发展机制。遵循学生不同阶段成长规律,统筹布局学校艺术教育项目,积极引进优秀文艺工作者进校园,持续推进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及高雅艺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戏曲进校园活动,着力培育学生感受美、发现美、践行美的素养。

5.突出劳育固本

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发挥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功能,构建贯通一体、开放协同的劳动教育工作格局,引导学生培养劳动精神,形成劳动习惯,在劳动中激发创新创造力。建设实践导向、理论支撑、“五育”融合的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形成“一校一特色”的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创新校内劳动实践,繁荣校园劳动文化,结合学段特点,因地制宜开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型劳动,强化学生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的培养。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制定评价标准,建立激励机制。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健全经费投入机制,强化安全保障。

6.坚持协同育人

完善社会育人网络。构建以学校为主体、家庭为基础、社会各方全面参与的育人体系。完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制,依托城乡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立社区家长学校和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培育创建一批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示范学校和优秀家长学校,确保学校每年至少组织2次家庭教育指导和2次家庭教育实践活动。建立健全社会育人机制,健全社区行业企业等各方面共同参与教育、履行育人责任的政策体系,统筹协调社会资源服务教育,推动图书馆、博物馆、雷达站、纪念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军事国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资源向学生免费开放,丰富校外教育资源。

凝聚社会育人合力。设立“新时代贺兰教育高质量发展基金”,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支持贺兰教育事业发展,为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教师队伍、培养创新人才、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凝聚更强大的社会力量。

(三)全链条优化教育发展生态

教育事关千家万户,事关千秋万代。要在扩大教育资源供给上持续发力,在质量提升上久久为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

1.普及普惠发展学前教育

多途径扩大资源供给。优化投入结构,有序增加学前教育资源供给,未来五年规划新建改扩建幼儿园5所,新增学位2070个,在扩大资源供给的过程中重点解决局部人口密集区资源布局不合理的问题。在巩固学前教育“5080”工作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普及普惠水平。建立以公办幼儿园为主体、配套园为补充的学前教育发展格局,发展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多元包容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多举措提升保教质量。配齐学前教育教研员,建立和完善学前教育教研指导制度,全面推进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防止和纠正“小学化”,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健全保教质量标准,完善幼儿园质量评估体系,开展幼儿园分类定级评估工作。通过自治区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评估验收。到2025年,全县学前教育毛入园率稳定在100%,86%以上的班额达到国家认定标准。

附表1贺兰县“十四五”期间学前教育规划建设项目统计表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

性质

建设地点

建设规模及主要建设内容

建设起止

年限

概算总投资(单位:万元)

1

贺兰县第七幼儿园建设项目

续建

朝阳北街西侧,光明巷北侧

规划建设主楼一栋、门房一栋、消防水泵房一栋,建筑面积6200平方米,18个教学班,解决540个学位

2020.6-2021.6

2923

2

贺兰县第八幼儿园建设项目

续建

奥林匹克花园北侧,安兴路南侧

规划建设主楼一栋、门房一栋、消防水泵房一栋,建筑面积6200平方米,18个教学班,解决540个学位

2020.6-2021.6

3206

3

贺兰县太阳城幼儿园二期建设项目

新建

太阳城幼儿园院内

扩建6个教学班,增加180个幼儿园学位,建设面积1536平方米

2021.3-2022.6

792

4

贺兰县德胜幼儿园二期建设项目

新建

德胜幼儿园院内

扩建9个教学班,增加270个幼儿园学位,建设面积1871平方米

2021.3-2022.6

1003.7

5

贺兰县第九幼儿园建设项目

新建

金盛西侧

项目新增用地15亩,规划18个教学班,增加540个学位,建筑面积6201平方米

2024.5-2025.7

3400

2.优质均衡发展义务教育

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建立与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相适应的学校布局,统筹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建设项目,规划新建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8所,增加学位11340个,促进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硬件设施等方面均衡配置,保障学生就近入学需求。

促进优质发展。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促进义务教育提质增效。深化对口帮扶和一体化办学模式,通过学校联盟、集团化办学等多种方式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强化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的运用,科学精准地落实教师、学生减负的各项措施,把控辍保学的成果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到2025年,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水平明显提升,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8%。

附表2贺兰县“十四五”期间义务教育规划建设项目统计表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

性质

建设

地点

建设规模及主要建设内容

建设起止年限

概算总投资(单位:万元)

1

贺兰县铁东小学综合楼建设项目

续建

贺兰县铁东小学院内

规划新增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12个教学班,并增加图书室、计算机教室等配套设施三层,框架结构,解决540个学位

2020.6-2021.6

1482

2

贺兰县第十小学建设项目

续建

银大蔚未来小区北侧,金京线西侧

规划建设教学楼两栋、综合楼一栋、门房、消防水泵房及其他配套设施。建筑面积11205平方米,36个教学班,解决1800个学位

2020.6-2021.6

5599

3

贺兰县第五小学扩建及提升改造项目

新建

贺兰县五小院内

扩建项目:新建1栋综合楼,新建1栋敞开式连廊,解决900个学位

2021.3-2022.7

1496

提升改造项目:提升改造综合楼、教学楼、连廊各1

2021.6-2021.10

1106

4

贺兰县第十一小学建设项目

新建

富兴街以东,二幼以北

占地面积40亩,规划建筑面积9963平方米,24个教学班,每班45人,解决1080个学位

2023.6-2024.7

5349

5

贺兰县第十二小学建设项目

新建

红河谷以西,沈阳东路以南

占地面积60亩,规划建筑面积13855平方米,36个教学班,每班45人,解决1620个学位

2024.6-2025.7

7682


6

贺兰县德胜中学(六中)建设项目

续建

银大蔚未来小区北侧,金京线西侧

新增建设用地90亩,用于新建教学楼、科技办公楼、风雨操场、宿舍、食堂等,建筑面积24536平方米,解决1800个学位

2020.6-2021.6

10438


7


贺兰县第七中学建设项目

新建

选址位于德胜商住区,东至花园南街、南至预留用地、西至德胜幼儿园、北至第五小学

该项目占地面积108亩,规划建筑面积17865平方米,36个教学班,每班50人,解决1800个学位

2022.6-2023.7

10755

8

贺兰县第八中学建设项目

新建

德源街以东,德胜西路以北

该项目占地面积100亩,规划建筑面积17865平方米,36个教学班,每班50人,解决1800个学位

2024.6-2025.7

10755

3.多元特色发展高中教育

全方位保障改革落实。推进新时代普通高中标准化建设,实施贺兰回中迁建项目,增加学位1800个,推进新时代普通高中标准化建设;加强普通高中学校数字化实验室、智能化探究室、社团活动室、体育场馆、多功能报告厅建设,推动学校教育教学特色化发展,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完善选课走班教学管理机制,增加选课走班普通教室数量,有序推进普通高中选课走班制度改革。

全方位推进改革落地。依据普通高中学生发展特征和教育规律,全面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充分落实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机制,积极探索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使用场景;注重教学方式改革创新,推进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充分运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常态化应用网络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人格,提升学生的创新素养;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学生生涯规划指导,建立专兼结合的指导教师队伍,注重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指导机制,加强对学生理想、心理、学习、生活、生涯规划等方面指导。到2025年,高中教育的优质化、特色化和可选择性更加明显,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6%。

4.创新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推动形成政府统筹管理、行业企业积极举办、社会深度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实施“双优”计划,打造一批对接区市县重点产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优质中等职业学校和优质专业,逐步扩大人才培养规模。积极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打造“校企一体化”职业技能实训基地。探索现代学徒制职业人才培养教学制度,开设校外技术技能大师课堂。

5.关心支持特殊教育发展

谋划特殊教育学校建设项目。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采取多形式的岗前和在职培训,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加快随班就读保障体系建设,配套建设资源教室。支持中小学实施无障碍设施改造,新建学校原则上达到无障碍建设标准。

6.规范有序发展民办教育

健全民办教育发展机制。深入开展民办义务教育规范整治专项行动,加强对民办义务教育学校落实公民同招、民办高中学校按计划招生以及民办学校收费的监管力度。常态化开展民办学校年检,将党建工作作为年检必查内容,并向社会公开结果。

激发民办教育发展活力。支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发展,规范民办高中办学行为,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老年教育和社区教育。完善民办学校法人治理体系,健全学校决策机制和管理机制。

从严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坚决治理学科类培训乱象,实施校外违规培训整治攻坚行动,开展网格化管理,加强常态化巡查,加大对隐形变异的查处力度,防止“打擦边球”,切实减轻学生校外负担。以全面落实“双减”规定和作业、手机、睡眠、读物、体质等“五项管理”规定为抓手,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让教育回归学校、让学校回归育人。

7.持续推进终身教育建设

全面推进城乡社区教育机构建设。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社区教育县、乡镇、村(社区)三级办学网络,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教育。将老年教育作为社区教育的重点任务,建设一批乡镇老年人学习场所。

全面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广泛开展城乡居民文化教育、技能培训等各类教育培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向社会开放在线课程等开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满足居民学习需求。探索建立“终身学习卡”“职业培训补贴券”制度,健全培训前补贴和培训后奖励机制。开展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建设学习型社会。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98年。

(四)实施强师工程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以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坚持以师德为魂、能力为本、管理为要、地位为基,激发教师队伍建设活力,开启全面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新征程。

1.涵养高尚师德师风

正面引导,营造良好风尚。持续加强教师思想政治、理想信念、职业道德、法治和纪律教育,将师德师风建设贯穿教师管理全过程,在资格认定、教师招聘、人才引进、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考核考评、评优选先、表彰奖励等工作中严格落实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健全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建立教师培训思想政治教育全纳入机制,铸牢思想政治根基。深入开展“三长六进”活动,通过谈心谈话、座谈交流等方式掌握教师思想动态。突出典型宣传,推进“四有”好老师团队建设。建立健全教师入职宣誓和荣休制度,进一步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

明确底线,健全长效机制。建立和完善师德监督员机制,邀请“两代表一委员”和“家委会成员”、社区群众作为师德师风监督员,依法接受监督举报。建立师德师风承诺、负面清单和失范通报警示制度,严肃查处违规有偿补课、违反课堂讲授纪律、学术不端、违规收受礼品礼金师德失范行为。建立师德档案,把师德评价与教师人事档案同步管理。

2.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夯基固本,提升育人能力。组织教师参加国培、区市培训,分批选派教师到优质学校跟岗实践,用好县级专项教师培训经费,加强班主任管理能力提升、心理健康等培训,注重外出培训后的二级培训。组织教师参加教师教书育人“大比武”活动,强化教师教学基本功训练,不断提高教师课程育人、作业与考试命题设计、实验操作、信息技术应用和家庭教育指导等能力。

示范引领,培养领航人才。开展“名师名校长贺兰行”活动,定期组织“贺兰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邀请区内外名师、名校长来贺围绕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开展讲座、示范课、公开课、研讨会等活动,发挥教育名家示范引领作用,提升全县教师的教学能力。将各校“培青”工程延伸到联盟范围,通过开展贺兰名师工作室活动,健全各级网络名师工作室发展机制,实行名师年度考核和动态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着力培养一批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育教学领军人才。

内外兼修,提高治校水平。推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建立健全“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流动能进能出”的管理新机制。严格落实校长任职条件和专业标准,规范校长选任程序,选好配强校长和班子成员。按照自治区中小学名校长培育工程的安排,组织参加各级研修、跟岗锻炼、高校定点培训等活动,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品德高尚、业务精湛、治校有方的高素质专业化校长队伍。

3.优化教师资源配置

多点发力,加强教师补充。通过选调、事业单位招考、自主招聘、公费师范生招录、特岗教师录用等方式加强教师补充工作,利用编制配备和政府专项保障相结合等方式做好公办幼儿园教职工配备,将公办园中保育员、安保、厨师、卫生保健人员等服务按规定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

多措并举,激发从教活力。全面推行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实施校长、教师竞聘上岗,探索建立教师转岗、待岗培训和退出教学岗位的管理机制,促进教师均衡配置,逐步解决不同学校、学段、学科教师结构性短缺和优质教师资源不均等问题;探索教师跨学科、跨学段转岗机制,支持教师跨校兼课、跨学段任教,推动全县教育资源共享;完善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鼓励通过城乡结对、校际协作、走教互帮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开展交流轮岗,促进教师均衡配置。

4.提高教师幸福指数

提升教师福利待遇。落实教师奖补政策,建立适应贺兰教育发展的薪酬分配机制,形成具有吸引力的教师绩效工资体系。健全教师工资长效联动增长机制,确保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并逐年提高。核增中小学绩效工资总量,完善绩效考核分配办法,重点向教学一线、教学实绩突出和课后服务教师倾斜。落实校长津贴、班主任津贴和寄宿制学校绩效工资。落实《贺兰县公办中小学幼儿园编外聘用教师“评级定薪”办法(试行)》,提高编外聘用教师薪酬,稳定教师队伍。依法保障公办园教职工工资待遇,逐步实现同工同酬。

完善教师减负机制。严格落实教师减负十项措施,建立“进校园”事项清单,从严控制面向学校、教师的督查检查评比考核和社会事务进校园事项,严禁党政机关借调、抽调教师从事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工作,有效减轻中小学校教师负担。

(五)提升校园治理能力

1.推进校园治理工作

完善校园治理保障体系,开展校园治理达标和示范县(校)创建工作。完善校园防范机制,加强校园人防物防技防,巩固中小学(幼儿园)封闭化管理和专职保安配备、一键式报警器、视频监控系统与公安联网、“护学岗”配备四个100%工作成果。

2.加强平安校园建设

落实《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加强医教协同联动,积极开展健康学校创建,每年创建一批健康学校。加强校园及周边治安环境综合治理,抓好校园欺凌、消防安全、食品安全、交通安全等专项治理。健全学校安全事故预防与处置机制,依法打击“校闹”行为。

3.激发学校办学活力

保证学校在贯彻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遵循学科教学基本要求的基础上,自主安排教学计划、运用教学方式、组织教学活动、实施教学评价的自主权。扩大学校人事工作自主权,逐步推行学校行政领导人员聘任制。落实学校经费使用自主权,学校根据办学需求,在批准的预算额度内自主管理具体开支事项。

4.推动城乡协同发展

采取委托托管、线上结对、联动教研等方式,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加强农村学校教学过程性监管,统一城乡学校教育教学、教师管理、业绩考核、教育评价标准和要求,全面提升乡村教育质量。执行学业水平分级监测管理考评制度,监测考评结果作为校长和教师绩效工资发放的重要依据。

(六)推动“互联网+教育”深度融合应用

巩固拓展“互联网+教育”示范县和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地区建设成果,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1.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构建教育信息化应用环境。依托智慧城市建设,建设县级教育城域网,统筹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应用环境,完善互联网应用覆盖,完善学校和教师信息化设施配备,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信息化基础应用环境。

完善配套设施。开展智慧教室、录播教室等数字化教学空间、创客教室等创新创造空间建设;完善信息应用建设,满足快速增长的校园信息化应用的需求,构建高度可用的数字化校园基础设施。

2.构建常态应用机制

升级智慧校园。以“互联网+教育”示范县和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地区为载体,推动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5G网络背景下的个性化学习、精细化管理和智能化服务,教育服务向体验化、品质化和数字化方向提档升级。

构筑高质量教育生态圈。依托区市教育云平台,构筑“平台+资源+应用+服务+数据”的教育生态圈,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推进教师使用网络学习空间,有效获取优质资源,及时上传精品课程,开展线上师生互动,形成课内与课外、现实与虚拟、线上与线下有机融合的教学模式。

3.加强资源共建共享

加强资源建设。建设基础教育资源库,征集微课形式的知识点资源、探究性资源、专题资源、精品课例,有效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提供丰富多元的数字教育资源,构建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智能化平台,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4.提升师生信息素养

提升教师信息应用能力。总结推广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经验,助推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完善教师信息素养测评指标体系,推进“互联网+教育”应用精准培训,全面提升教师信息素养与应用能力。完善信息技术课程与标准,充实人工智能、机器人、编程等课程内容,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依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推进智慧校园建设与信息技术教学深度融合,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信息化应用环境。

(七)深化教育改革创新

1.优化招生考试制度

加快推进义务教育阶段民办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稳妥推进中考改革,推进普通高中公办与民办同步招生,落实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普通高中招生录取机制。落实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加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管理,将品行日常表现、体质监测、美育和劳动教育课程学习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逐步转变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的招生模式,构建公开公平公正的招生秩序。

2.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深入推进银川市“推进课堂变革”活动,按照新修订的课堂教学评价“五项核心指标”,积极探索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课堂教学,注重加强跨学科综合性教学,认真开展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教学,加快建设在线互动课堂、智慧教室、创新实验室、虚拟现实(VR)教室等新型学习空间,推进教学模式变革和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推动“互联网+创新素养教育”的深入落实,促进学生系统掌握各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培养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3.创新教研工作机制

完善教研工作体系。实行专职教研员任期制,建立教研员准入退出、交流轮岗、考核评价和奖励惩处机制,完善教研员包片区、蹲学校、下课堂制度。优化联盟教研员结构,明确职责和要求,形成县、联盟、校、学科部、备课组五级教研联动机制,督促、引导开展好联盟教研、校本调研活动。实施教研员专业能力提升计划,遴选一批学养深厚、理念先进、能力突出的教师担任专兼职教研员。

创新教研工作方式。推行学校规范实施、教师积极参与的校本研修工作机制,通过集体备课、双向听课、说课评课、案例分析、课例研究、专题讲座和学科课程研修等形式,满足各层次教师发展需求,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4.完善交流合作机制

完善集团化办学模式。在县域内加强教育资源整合,突出以点带面,以优质校为引领,探索多校协同、区域组团、同学段联盟、跨学段联合等办学模式,持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建立共建共享机制,实施华中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质量合作提升项目,通过委托管理、集团办学、合作办学、联合培养等多种模式,在品牌建设、教师培养、课程建设、学生活动等方面与华中师范大学等区内外名校开展全方位合作,整体提升我县中小学的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

畅通人才交流渠道。构建校长及教师发展平台,通过校(园)长挂职、专题培训、委托培养、网络教研、教师论坛等方式,引入先进教育和管理理念,学习新的办学模式和方法,有针对性地帮助我县培养教育领域的领先人才。

5.推进教育评价改革

推进科学评价。全面清理与教育评价改革政策相悖和不相符的制度文件,确保各项政策措施符合国家教育评价总体改革要求,建立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突出教育教学实绩考查。坚决扭转简单以考分排名评老师、以考试成绩评学生、以升学率评学校的导向和做法,倡导绿色评价、增值评价。创新评价工具,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支撑教育评价改革。将教育评价改革推进落实情况纳入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

6.深化教育督导改革

深化教育督导改革。制定《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方案》,构建督政、督学、评估监测“三位一体”教育督导体系。配齐配强教育督导力量,完善兼职督学聘任及督学任期任届制度,健全督学考核、退出机制。

强化教育督导职能行使。扎实开展“双减”工作督导,健全校外培训机构监督管理体系,严格落实联席会议、信息公开等工作制度,组织开展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规范办学行为、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优质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常态化疫情防控、校园安全等督导检查。加强教育督导结果应用,用好通报、约谈、奖励、考核、问责机制,让教育督导“长牙齿”“敢说话”“能见效”。

(八)全方位发展体育事业

1.完善体育设施建设

加强体育公共设施建设。将体育设施用地纳入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供应计划。支持利用有条件的公园、广场、公共绿地及空置场所,利用好自然资源,统筹推进公共运动场项目建设。加大各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综合性健身场馆、体育健身广场、体育休闲公园、健身步道、体育主题公园、智慧健身广场、社区多功能运动场所建设力度;改造、建设一批公共运动场、多功能运动场、足球场、拼装式游泳池等室外健身设施。依法完善新建居住区体育设施规划布局,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的健身条件和环境。创建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和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在全县范围内建设形成规模适当、经济实用、安全合理、功能配套完整的青少年体育场地设施。

提升体育公共设施利用水平。落实体育场馆设施开放标准和服务标准,探索建立公共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补助机制,深入推进学校、企事业等单位体育场地对社会开放。依法推行公共室外健身设施国家标准,落实公共体育设施产权单位的管理维护责任。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建设公共体育场馆、提供体育服务、参与场馆运营。

附表3:贺兰县“十四五”期间规划建设体育设施项目统计表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性质

建设地点

建设规模及

主要建设内容

建设起止

年限

概算总投资(单位:万元)

1

红土网球场

新建

贺兰县恒安北街180

片法国网球公开赛红土网球场和两片意大利罗马大师赛红土网球场

2021-2021

800

2

贺兰县体育中心体育场改造项目

改造

体育中心

400米跑道田径场改造、人造草坪维修

2022-2022

300

3

贺兰县体育馆维修改造项目

改造

体育中心

改造体育馆灯光、通风、暖气维修、屋顶防水

2023-2023

600

4

北、东、南环路健身步道工程

新建

县环城路

7公里健身步道

2024-2024

292

2.发展群众体育事业

积极发展城乡基层体育组织。探索开展社团评估工作,鼓励乡镇(街道)单项体育协会和体育辅导站建设,全县县级体育协会达到30个以上、俱乐部20个以上。围绕“一协会一品牌,一镇街一品牌”打造县级成熟特色品牌赛事5个以上,镇街成熟特色品牌赛事10个以上。推动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老年体育俱乐部、职工体育俱乐部、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组织建设,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力度,体育社会指导员总量超过2000人。

大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按照“突出基层、因地制宜、业余自愿、小型多样、就近就便”原则,组织城乡居民参加体育健身和体育竞赛活动,推动群众体育健身活动常态化、生活化。不断拓展和深化特色体育赛事活动,组织创编、推广全民健身新优项目,继续推行体育进机关、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学校活动,努力增强活动效果。认真组织开展好“全民健身月”“全民健身日”等主题活动,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测试每年测试人群达到200人以上,国民体质测试每年测试人群达到600人以上,广泛倡导健身理念,推进全民健身走进群众日常生活。

3.提高竞技体育水平

推动竞技体育集约化发展。依托全县竞技体育现有优势项目,调整项目结构布局,坚持竞技体育集约化发展。努力在足球、篮球、排球、田径、射击、等重点项目上实现新突破,巩固拳击、举重、摔跤等综合优势项目,提升排球、乒乓球、跆拳道、羽毛球、武术等潜在优势项目,兼顾其它相对弱势的项目。进一步提升训练场地设施、专业教练员团队等硬件条件,规范内部管理,推进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完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联赛制度和管理人员培训制度,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依托我县的各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建立学校阶梯训练队,坚持课余训练,举办校级联赛,深入开展青少年体育各项活动,进一步激发青少年开展体育锻炼的热情,营造学校体育工作和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浓厚氛围。推动体校发展,创建青少年体育训练基地,壮大体育后备人才队伍。举办全县教练员、裁判员培训班,加大教练员培训力度,提升执教能力。推动体育运动校转变发展模式,健全投入保障机制,完善青少年体育竞赛体系。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充分发挥体教融合优势,积极调动社会各界力量,构建多元化后备人才发展格局。

4.优化体育产业布局

合理配置体育资源。完善政府购买体育服务政策,公布政府购买体育服务指导性目录,公开赛事举办目录,通过市场机制引入社会资本承办赛事,培育和支持专业化赛事运营企业和社会组织。统筹规划全县体育产业发展,促进资金、人才等资源的合理配置。加强体育产业的整合和扩张,推动产业间的分工协作。依托已有的资源条件,确立以竞赛表演业和体育健身休闲业为重点、体育培训业为亮点,带动整个体育产业结构的形成。推动体育产业与文化、旅游、卫生、健康养老服务、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流通、教育培训、会展等相关产业的跨界融合,建立体育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发展的联动机制,逐步扩大体育服务规模延伸产业链、扩大产业规模、扩张产业边界、创造新型产业业态,推动体育资源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合理配置。打造在线一体化、数据化的公共体育服务网络体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人民群众提供更有效更便捷的体育产品。

优化体育产业布局。结合贺兰特色,合理布局体育发展重点,进一步优化体育服务业、体育用品业及相关产业结构,不断提高服务比重。壮大体育消费市场,培养体育消费观念。坚持改革创新,依靠市场力量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融合各种体育资源,适应群众多样化、个性化健身需求。盘活用好现有体育设施,积极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在更好服务群众的同时提高自我运营能力。完善财税、价格、规划、土地等政策,积极支持社会力量兴办面向大众的体育健身场所设施。优化市场环境,支持体育企业成长壮大。

四、组织保障

(一)完善组织机制

1.强化组织领导。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建立统筹研究解决教育发展重大问题的组织机制,强化教育“十四五”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及时研究部署规划各阶段工作的实施,为实现规划目标提供强有力的组织和决策支撑。

2.明确责任分工。分解细化明确责任,把规划目标分解到各个年度,把目标落实到责任主体;建立健全问责机制,把规划实施纳入各乡镇、各部门、各级各类学校绩效考核和干部绩效考核,纳入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督导评估,强化责任意识担当,确保规划目标的全面落实。

(二)完善保障机制

1.完善财政保障。确保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健全各类教育生均公用经费保障机制,确保保障水平逐步提升。

2.加大财政投入。建立以成本分析为基础的教育生均经费定额动态调整机制。加强教育经费绩效监管,建立考核和评价制度。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教育。

(三)完善落实机制

1.加强协调联动。建立各系统纵向贯通、横向协调的工作执行机制,强化县级统筹,充分调动乡镇主动性,形成各乡镇联动、多部门协作的机制。各乡镇、各部门、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出发,对接规划目标,确定实施路径,科学设计和进一步细化各阶段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分年度推进,分阶段落实,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教育体育“十四五”规划目标的落实。

2.强化督导评估。认真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年度评价、中期评估,建立规划修正调控机制,根据内外部环境变化,调控规划目标,紧跟教育现代化推进的步伐,科学推进规划的实施。营造规划实施的良好氛围,广泛宣传教育改革发展的理念、意义和政策措施,合理引导社会预期,动员全社会更好理解、支持、推动教育体育改革发展,形成落实“十四五”规划改革和发展任务的良好舆论氛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