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2023年,贺兰县广大农民以双手为笔、汗水做墨,在土地上勾勒出稻麦金黄、蔬果飘香的锦绣画卷,书写了辛勤耕耘、喜获丰收的动人篇章。与此同时,一批批农业科技人才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向年轻的新农人传授知识和技能。在广阔乡村,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农人不断涌现。
走进位于贺兰县立岗镇银星村的宁夏沁园春农牧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马红国正在统计当天的订单,熟练地分拣池中打捞的螃蟹。今年,马红国作为“新农人”,搭乘贺兰县打造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西北第一县的东风,将立岗镇银星村废弃老砖厂重新盘活利用,在500亩闲置土地上搞起了虾蟹养殖,并建起了2400平米的阳光棚以及宁蟹香鱼虾蟹养殖基地分拣中心。“今年的三月份开始进行虾蟹基地的建设,以及池塘的改造,阳光棚、分拣中心的建设,九月份螃蟹就上市了。 ”马红国说。
眼下,正值吃螃蟹的好时节,马红国说,合作社目前采取“线上+线下”的销售模式,银川片区的消费者下单后,会根据需要现场打捞螃蟹进行包装,实现同城配送上门。最近螃蟹销售火爆,每天都有不少顾客通过电话或微信进行订购,品相好的,个头大的,每斤售价在80元。
从清洗分拣池内捞起一网螃蟹,青背、白肚、金爪、黄毛,十分有活力。上称一称,即便是中等大小的螃蟹也有近4两。“今年螃蟹的个头相当的可观,每只螃蟹的体重都能达到三至四两,最大的螃蟹是半斤多,现在的母蟹已经达到满黄的品质,公蟹的蟹膏也已经出来了,说明我们自己探索的喂养方式很有效果。”看着眼前满满的收获,马红国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今年是马红国从事虾蟹养殖的第一年,能够取得总产量2万斤的成绩实属不易,虽然总产量还远远比不上养殖经验丰富的大户,但螃蟹的高品质却得到了周围从事螃蟹养殖“老资格”们的一致认可,这也让马红国颇为感慨。“作为之前从没有接触过农业的‘新农人’,在创业路上能够得到县、镇、村的支持,身边的农业科技人才毫不吝啬传授养殖‘真经’,这让我对未来充满信心,今后的发展方向也更加清晰了。马上11月份,天冷的时候,螃蟹就可以进入阳光棚,在阳光棚可以过冬,不会去冬眠,养出来的螃蟹品质和平时都是一样的,计划后期做反季节的螃蟹。”
这边的螃蟹肥美,在另一边的洪广镇洪广村葵花田内,一排排葵花间隙中套种的辽豆15号颗粒饱满、挂满枝干,几位村民正忙着采收装车,一派丰收的喜人景象。洪广镇洪广村共有耕地6300亩,2022年村集体收入72万元,全部来自发包收入、库房出租以及土地流转费,2023年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村“两委”班子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利用480亩村集体土地,引导当地村民因地制宜发展小麦套种大豆、油葵套种大豆的耕作方式,实现了各类农作物的稳定增产。
“春天种植的小麦套大豆,收完小麦以后又复种向日葵。今年小麦的亩产达到600斤到700斤,预计大豆产量亩产在100到200斤之间,油葵预计在200斤左右。这样综合产值算下来,小麦的单产达到了将近800元,大豆和油葵的单产可以达到400元左右。”洪广镇洪广村党支部书记杨志雄说。
豆子长得好不好,一要看产量,二要看质量,谈话间,杨志雄随手从地上捡起一根豆茎,“今年我们选取的大豆品种是辽豆15号,这种豆子非常适合在宁夏灌区生长。拿一枝来讲,7个杈,每杈上都结超过10个豆荚,这上面就结了有50个大豆,剥开以后,大豆颗颗圆润饱满,色泽又好,一定会卖个好价钱。”
大豆套种打开了洪广村产业发展新局面,今年大豆喜获丰收,质量也达到了预期目标,小毛豆摇身一变成了带动村民致富的“金豆豆”。据杨志雄介绍,大豆采收完后,油葵也即将迎来丰收,后续,洪广村将积极推广轮茬、套种等多种耕作模式,实现一地双收、一地多收的目的。
“今年粮食大丰收,村民心里都欢喜得很,这几天我们组织网格员和村民抢收,他们又能有一份收入了。”杨志雄笑着说道。
现如今,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农民不但实现了物质的丰收,也实现了精神的“丰收”。“农民丰收节”“村BA”“村晚”等各类乡村文化活动的开展火热,展现出了新时代农民风采,在这里,我们既可以看到乡村振兴的势头、现代农业的奔头,也能够看到农村文化的看头、农民群众的盼头。新时代新征程上,乡村振兴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只有积极营造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浓厚氛围,不断激发广大农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干劲,才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县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