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您所在的位置:长者版 > 最新动态

幼儿园暑期托管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信息来源:贺兰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9-20

推进幼儿园暑期托管服务、提升托管服务质量,是完善学前教育体系的应有之义,是破解幼儿暑假“看护难”的务实之举,也是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的民生工程。当前,各地积极探索暑期托管服务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和完善。

一是家校共识存在错位。暑期托管开启“官方带娃”新模式,但并非所有家长都能认可。在近期《中国教育报》的一项问卷调查中,“您孩子所在的学校是否提供暑期托管服务?”此选项表示没有的占比86%;“您会为孩子报名参加学校暑期托管班吗?”此选项表示不会的占比51%,超过一半,另有15%的人表示没想好。不考虑将孩子送去托管的家长,有的是因为顾及孩子的个人意愿,也有的是因为对托管质量心存怀疑,但可以肯定的是,暑期托管服务是家校共育的丰富和拓展,需要学校、社会、家庭“一体化”组织推进,需要教师、家长和学生“立体式”参与和配合,家校之间关于暑期托管缺乏共识,势必会影响托管工作的长期发展。

二是师资保障还不到位。从学校和老师这个角度来出发,对于暑期托管的相关政策执行具有抵触的心理。因为老师要放弃休息时间看管孩子,占用放假时间去上班。学校老师每年放寒暑假,是世界通行的惯例,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教育部《关于支持探索开展暑期托管服务的通知》要求,不得强制教师参与学生暑期托管服务,统筹合理安排教师志愿参与托管服务的时间,保障教师暑假必要的休息时间,给教师参与暑期教研、培训留出时间。而过重的课后服务可能会减少教师供给,即越来越少的人愿意去幼儿园小学当老师。幼儿园小学教师的收入本来就偏低,在同样收入下,工作时间更长,意味着实际收入降低了。因而,老师们自愿参加托管服务的积极主动性并不高。

三是学生意愿存在缺位。寒暑假的设立原本是让学生得到休整,但是有了暑期托管,孩子们又被托管回学校,孩子们内心多有抵触。因此,在多地开办暑期托管班的时候,学生托管的数量比预期的要少得多。比如成都市青羊区暑期托管,首期安排了11所学校和30个社区托管点,分别托管了403人和749人,每个托管点平均还不到30人学生;北京10所承接第一期托管服务的学校,大多数学校托管人数为10到20多人,仅3所学校托管人数超过30人。孩子不愿意去,是暑期托管难以避免的问题。

四是城乡实施存在偏位。当下的暑期托管服务存在城乡、校际不平衡现象,农村学生中留守儿童多,大多由爷爷奶奶负责孩子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家庭管理和指导难度更大,在一定程度上对暑期托管服务的需求更强烈,需要农村学校和教师在暑期托管服务工作中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综上,做好幼儿园暑期托管工作,因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凝聚家校共识,让暑期托管“有形”。提升暑期托管服务质量和效果,需要学校、社会、家庭“一体化”组织推进,需要教师、家长和学生“立体式”参与和配合,因此,要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家长与学生的真实需求和意愿,凝聚家校共识,科学制定实施方案。在暑期托管服务效果问题上,要建立健全科学的考核机制和评价体系,规范托管服务行为,不得强制或者变相要求学生参加暑期托管服务;严禁有违法犯罪等不良记录的人员参与暑期托管服务;严禁借机组织开展学科性集中教学,增加学生负担;严禁以辅差培优等名义组织或变相组织集体补课;严禁在暑期托管服务期间上新课;严禁以暑期托管名义乱收费,等等。

二是健全激励机制,让暑期托管“有味”。要进一步优化和完善老师的相关托管福利待遇,对参与暑期托管服务的学校和教师给予适当的补助。在暑期托管服务物质权益保障基础上,应该注重教师的精神激励,关注教师专业成长,激发教师参与暑期托管服务的热情。同时,积极鼓励多方力量参与暑期托管服务,在师资上继续开拓更多的渠道,聘请符合教职工职业行为准则要求的专业院校教师、优秀大学生、退休教师、家长和社区志愿者,以及文体艺界具备资质的社会专业人员等一起参与暑期托管服务。

三是丰富活动形式,让暑期托管“有趣”。要针对不同学校、不同区域、不同时段、不同需求,因地制宜、因生服务,鼓励学校在暑期托管服务工作中创新组织方式,拓展服务内容,保证服务质量。有条件的地方和承接点在托管服务中,要充分利用当地红色教育基地、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研学实践基地社会教育资源,利用各级“互联网+教育”资源平台,力求组织形式多样,丰富有趣,充实暑期托管服务内容,让孩子想参加、能受益。

四是城乡一体推进,让暑期托管“有效”。要统筹布点设立,均衡布局,兼顾城区、乡镇、园区、商圈等各聚集类型的托管需求,方便学生就近参与,满足学生的托管需求,提升暑期托管的吸引力和有效性。在服务点设置上,要因地制宜,按需设置,灵活组织,可设在中小学校,也可根据实际协调利用校外场地,如文化礼堂、党群服务中心、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儿童之家等;在组织形式上,可根据实际情况,有组织地开展自主阅读、体育活动、社团活动、劳动实践等拓展性课程服务和主题教育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