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市贺兰县作为国家首批现代农业示范县、宁夏渔业第一县,水产养殖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区的17.1%和36.5%。全县各类苗种年繁育能力达18亿尾,黄河重点土著鱼类人工繁育技术全国领先,成功创制黄河鲶F5代新品系,有望成为国内首个鲶鱼新品种。
贺兰县适水产业的“成绩单”不止于此。
3月20日下午,贺兰县常信乡四十里店村,银川科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名特优新品种选育及循环水智能养殖温室传来“哗哗”的流水声,3排18个整齐摆放的巨型“鱼缸”里,增氧机持续工作,淡水鱼苗吸着“鲜氧”游来游去。
“我们的水产养殖基地已建成超2000平方米的智能鱼菜共生温室,形成多种生物共生的微型生态平衡系统。”该企业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与传统种植、养殖模式相比,“鱼菜共生”技术可使渔业养殖成本降低60%,有机蔬菜种植成本降低75%。
稻渔综合种养是一种绿色生态的农渔发展模式,“十三五”以来发展迅速。贺兰县的稻渔空间乡村生态观光园是这种模式的鲜活案例——经过数十年的开发建设,从昔日杂草丛生的盐碱滩,变成了“巨幅”稻田画,完成了从传统种植到稻、鱼、蟹、鸭立体种养,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转型升级的转变,创造了耕地保护、生态改善、产业提质、农民增收等多重效益。
值得一提的是,贺兰县黄河重点土著鱼类人工繁育技术全国领先,成功创制黄河鲶F5代新品系,有望成为国内首个鲶鱼新品种;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大鼻吻鮈的人工繁育在贺兰县实现突破,2022年繁育3000余尾;反季节鲈鱼苗种实现“北苗南销”历史性突破,年繁育水花苗种1亿尾,培育大规格苗种200万尾,苗种自繁自育能力和市场占有率显著提升。
“‘绿色’是贺兰县适水产业的‘主色’,也是我区现代农业的发展‘底色’。”自治区农业农村厅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厅将全力支持当地建设集生产、科研、科普为一体的循环经济基地,着力塑造农业发展新动能、县域发展新优势;推动提升科海渔业黄河经济鱼类种质资源场,打造宁夏黄河流域渔业文化的“金色名片”。
近年来,贺兰县持续推进结构调整、尾水治理、种业振兴、三产融合,横向调优结构、纵向调长链条,推动稻渔综合种养产业规范高质量发展,全县各类苗种年繁育能力达18亿尾,常规品种苗种繁育实现100%自给。
“截至目前,贺兰县推广盐碱地稻渔、鱼菜综合种养模式2万余亩,创建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3个。”自治区农业农村厅渔业渔政管理局负责人介绍,贺兰县积极推广稻渔—池塘立体复合生态养殖模式,打造寇家湖万亩池塘养殖尾水综合治理示范园区,探索池塘+稻田循环养殖水指标置换,加大水资源循环利用力度,推进节水30%以上。
与此同时,贺兰县因地制宜推广池塘底排污、“三池两坝”、人工潜流湿地等水产养殖尾水治理技术模式,标准化改造老旧养殖池塘1.5万亩,实现养殖尾水循环利用或达标排放,“尾水治理”技术不断升级。丰饶、美丽、清新的宁夏适水产业图景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