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文明县城  ★国家卫生城市  ★国家园林县城  ★西部百强县

贺兰县:年年有鱼“庆”丰收 绿色发展护黄河

发布时间:2023-06-07 保护视力色:    字体颜色: 【 绿恢复默认

近年来,贺兰县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深耕前行,持续推进绿色生态循环渔业,涌现出了鱼菜共生、工厂化养殖、稻蟹立体种养等发展模式,推动着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鱼菜共生”提质增效益

在贺兰县习岗镇新平园区瑞信果蔬农庄,这里的温棚既养鱼又种菜,实现一棚两用双丰收。

瑞信果蔬农庄负责人迟宏伟介绍,目前农庄共有5个“鱼菜共生”大棚,主要养殖加州鲈鱼,种植芹菜、茄子、辣椒、豆角、西红柿等蔬菜,该模式的“绿色奥秘”就在于养鱼的废水可以浇灌蔬菜,实现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的目的。

走进大棚,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养殖池,大约能容纳30立方米水,每年可产出1500公斤加州鲈鱼,旁边则是大片绿油油的芹菜地,芹菜生长茁壮,香气浓郁。

养鱼最难调控水质,因为鱼虾排泄物容易导致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等含量升高,从而造成鱼类死亡。迟宏伟介绍说,他在大棚内设置了多道过滤系统,通过水流将鲈鱼的排泄物和养殖水进行初步分离,然后在微滤环节进一步培养微生物和有益菌,以此降解水中的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被“清洗”后的水再循环至水池继续养鱼,实现养鱼不换水。而被分离出来的鲈鱼排泄物则进入沉淀池发酵,成为温棚蔬菜的肥料,实现种菜不施肥。

近年来,贺兰县主动承担节水减排、面源污染治理、盐碱地改造、保障粮食安全等社会责任,大力推广鱼菜共生、稻渔综合种养、设施渔业等适合本地实际的生态高效渔业养殖技术和生产模式,加快淘汰高成本、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养殖方式,实现渔业发展提质增效。

工厂养殖节本增产量

在贺兰县立岗镇兰丰村,贺兰县晶诚水产养殖有限公司负责人高长城从最初的销售成鱼到如今的培育鱼苗,他的创业经历和银川渔业发展同频共振。

走进高长城的养殖车间,数十个水泥砌筑的养殖池一字排开,加州鲈鱼、鲟鱼、鳜鱼、斑点叉尾鮰等多个品种在水中畅游。这里最初建立时,曾是银川标准最高的工厂化内循环水产养殖车间,配套安装了先进的增氧、排污、粪便残饵收集、自动水质检测、养殖尾水净化处理等设备,通过24小时循环水处理系统,对养殖尾水二次净化后再重复利用,不仅保护了环境,同时实现节水增效。

晶诚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目前拥有3个车间7500立方米养殖水体,每天的废水产生率仅为2%。而这些养殖废水也将进入室外稻田,用以灌溉水稻。通过这种高效节水循环利用的养殖模式,每年可以减少渔业尾水排放15万立方米,实现农业节水10万立方米,稻田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减少40%以上,每年产出各类鱼虾蟹40万公斤,实现产值约1800万元。公司还积极发挥科技特派员的技术力量,不断引进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每年举办培训班和观摩会,引领养殖户转变养殖观念,走名优特养殖道路,持续带动大家增产增收。

贺兰县坚持把加快推进结构优化调整作为推进渔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和带动养殖户增收致富的有效路径,着力在产业布局、规模养殖、设施升级、品牌打造等方面下功夫,全力推动渔业产业提质增量。

多措并举节水护黄河

截至2022年底,贺兰县养殖水域达到5.8万亩,占全区的17.1%、全市的57.8%;每年水产品总量6.22万吨,占全区的36.5%、全市的79.4%。

按照“常规品种提质、名优品种扩量”的发展思路,贺兰县累计建设渔业设施温棚和工厂化车间44.8万平方米、低碳高效循环水养殖设施53组、稻渔综合种养面积9000亩。近年来,该县逐步扩大斑点叉尾鮰、南美白对虾、加州鲈鱼、河蟹等名优品种养殖面积,目前名特优新养殖面积达到了1.2万亩,养殖品种结构显著改善。

围绕绿色渔业发展目标,贺兰县一方面改变渔业养殖结构,另一方面大力实施养殖尾水治理项目。贺兰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禹芳介绍,贺兰县目前应用了“陆基生态渔场”“三池两坝”等生态治理技术,实施以寇家湖万亩渔业养殖尾水治理示范区为核心的渔业尾水生态治理1.8万亩,构建了园区式内循环尾水集中生态治理模式,全力打造西部渔业尾水生态治理示范标杆。

通过与上海海洋大学、清华大学等院校专家团队深度合作,贺兰县已打造了西北地区设施化循环水名特优新养殖、稻渔综合种养、鱼菜共生等模式,坚持效益与生态并重、质量与增收并举、节水与循环并行,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