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贺兰县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加大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力度,注重引进经济社会发展紧缺急需的高端科技人才,推动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创新创业,形成并转化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去年从广东购买的20万尾鲈鱼鱼苗,目前成活率达到90%。”5月9日,贺兰县新明润源渔业科技示范园区负责人王旭军对记者说道。
王旭军在贺兰县已从事水产养殖十几年。2020年,他在南方考察的时候,发现加州鲈鱼因其营养价值高、肉质细嫩且味道鲜美,在当地非常受欢迎,他便产生了把加州鲈鱼引入贺兰县进行养殖的想法。
“我想从外地引进鲈鱼苗自己进行培育养殖。”当王旭军把想法跟贺兰县科技局相关负责人汇报后,经过项目申报,专家评审,得到了贺兰县科技局从资金到技术的大力支持。
“县科技局牵线搭桥引进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相关专家,通过专家到基地现场指导苗种培育技术、大规格苗种养殖技术以及网上视频指导,终于把鲈鱼鱼苗培育成功了。”王旭军笑着说道,刚买来的鱼苗2000条重量还不到1斤,现在一条鱼苗重量已经有5两了,到7月就可以长到1斤以上可以对外销售了。目前,王旭军重点开展福瑞鲤2号、中科3号、草鱼、加州鲈、斑点叉尾鮰等良种繁育及引进示范和销售。年生产商品鱼200余万斤、生产各类苗种2亿尾以上,年销售额2000余万元。
沃野孕育希望,用科技创新的杠杆撬动一方土地,贺兰县推动现代特色高效农业发展,加强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创新。2017年,宁夏天荣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尝试南美白对虾的养殖。“当年引进了90万尾南美白对虾因‘水土不服’全军覆没。”公司董事长金文杰坦言投资了200多万打了水漂,他一度想放弃。
2018年初,贺兰县科技局通过上级部门帮助宁夏天荣公司引进了清华大学水利系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水环境修复中心的专家团队为其指导。“渔业养殖中鱼虾粪便、肥料会产生氨氮,氨氮过高会产生亚硝酸盐,导致养殖鱼虾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下降导致死亡。”清华大学水利学院教授段云岭表示,近两年利用养殖池内氨氮微生物降解工艺,已实现南美白对虾单茬亩产1000公斤,目前正在研究养殖池外氨氮的降解工艺与技术,包括微生物高效反应器和电化学,可进一步降低养殖成本和提高产量。
“我们突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聚焦企业技术攻关,已促成20家农业企业与宁夏大学、清华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开展合作,成功对接20个项目。”贺兰县科技局项目办主任张晓燕介绍,目前清华大学的生物絮团养虾技术、淡水养虾技术及水循环项目在科海生物、天荣现代、蓝湾渔业落地转化;水稻机械旱直播关键技术、大棚农作物生产智能检测应用技术、贵州辣椒漂浮育苗技术在广银米业、众合绿源、安品绿源落地转化;欣荣村探索贺兰山紫蘑菇、赤松茸栽培试验示范新模式,引进筛选食用菌品种4个,加大赤松茸在不同盐碱地、经果林、玉米套种地等不同区域的试验示范,实现了菌种本土化繁育。
未来,贺兰县科技局将围绕产业技术指导服务、品种技术引进推广、技术瓶颈集中攻关、本土人才培养帮带、农业产业功能拓展等方面,开展全产业链技术服务,全力助推贺兰县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