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文明县城  ★国家卫生城市  ★国家园林县城  ★西部百强县

“五网”工作法 提升“五化” 邻里纠纷化解质效

发布时间:2023-07-04 保护视力色:    字体颜色: 【 绿恢复默认

富兴街街道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采用“管理一张网、治理一盘棋、服务一站式”的基层治理工作模式,以防范化解邻里纠纷为切入点,创新邻里纠纷化解工作法,采用“五网”工作方法,实现“五化”工作成效。

一、健全机制协作网,实现邻里纠纷化解制度化。一是建立排查机制。充分发挥500余人铁脚板力量,利用“人熟地熟事熟”的优势,加强日常巡查摸底,延伸排查广度、加大排查力度、强化排查深度,对排查出的邻里纠纷进行登记、汇总、梳理和研判。二是完善对接机制。确定联络员,落实“第一责任人”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严肃问责”工作要求,畅通“社区-司法-公安”等部门的对接,促进邻里纠纷调解对接实质化、立体化。三是抓好联调机制。以共建共治共享为工作思路,充分调动各方主体参与邻里纠纷调解,不断完善联调联动机制,汇聚社会各界力量,扩大调解“朋友圈”,形成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的一站式多元共治格局,提升邻里纠纷调解效能。

二、构建党建引领网,实现邻里纠纷化解效能化。一是建立“党群连心站”。利用“社区党总支-小区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党员楼栋长”四级组织架构,将辖区内共驻共建单位、在职党员、社区民警、物业公司等群体中的党组织和党员统一编入“1+2+X”网格化治理队伍中,搭建小区党支部服务邻里、联系邻里的重要平台。二是建立“民情联络站”。利用民情恳谈会、网格员与党员联络员及时收集居民需求,听民声、聚民意、解民忧、集民智,第一时间掌握居民诉求,围绕让群众打开“话匣子”,群众才会对我们“掏心窝子”的基础,架起居委会处理邻里纠纷的民心桥。三是建立“社会组织队伍”。积极培育孵化“益平安”“和平(鸽)歌”“和为贵”等10支社会组织队伍,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推动社会组织从“参与者”变为“管理者”,实现社会组织从“激励赋能”到“自我赋能”转变。

三、完善“三治”融合网,实现邻里纠纷化解法治化。一是以自治增活力。将“议事平台”建在小区,把“有事好商量”搬进楼栋中,对网格内能解决的邻里纠纷,由小区网格自己解决,不能解决的邻里纠纷,由社区协调解决,对特别疑难问题,形成意见建议上报街道协调相关部门处理。二是以法治强保障。开展“案例式”“参与式”“娱乐式”等普法宣传,广泛开展多层次多领域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按照“一社区一辅警”“一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机制,完善访调、诉调、警调对接机制。三是以德治扬正气。依法制定自治章程、居民公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强化道德指引约束作用,常态化开展“好婆婆好媳妇”评选活动、道德“红黑榜”评议活动、“积分兑换”活动,引导辖区居民崇德向善,共建和谐社区。

四、组建志愿服务网,实现邻里纠纷化解人情化。一是组建平安建设志愿者+巡查网格员队伍。发挥“益+红”“益+青”“益+银”等“七色之花”、社区民警、法律明白人等志愿服务队的作用,定期以“邻里文化节”为主题,通过“邻帮邻、亲帮亲”开展宣传活动,促进社区的和谐稳定发展。二是组建社会服务志愿者+人民调解员队伍。邀请驻社区律师、片区民警采取“坐堂接诊”和开展“家门口调解”,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诉讼代理等服务,将居民的烦心事解决在家门口,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三是组建党员干部志愿者+派出所民警队伍。全方位对辖区各类人员进行摸排,重点对相邻用水排水、环境保护、相邻土地产生的纠纷进行排查,将邻里纠纷降到最低。

五、织密矛盾化解网,实现邻里纠纷化解精细化。一是掌握一手信息。多渠道收集邻里纠纷,快速掌握辖区第一手邻里纠纷信息,提前预警研判,确保邻里纠纷线索早发现、早预警、早介入、早化解,力争将邻里纠纷化解在网格。二是紧盯主要问题。找准邻里纠纷的关键点、关键人、关键事,紧盯引发邻里纠纷的主要问题,以最快速度摸清事情来龙去脉,精准把准邻里纠纷的“脉搏”和契合点,直击双方的争议点。三是坚持回访制度。纠纷解决后,及时开展“回头看”,通过及时跟踪回访,摸清居民的思想动向,让邻里纠纷化解在基层、让事态解决在网格、让邻里关系更和谐、居民生活更幸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