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服务群众、落实政策的“最后一公里”,富兴街街道结合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通过“改空间、强服务”等措施,全力推动社区“去行政化”,将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塑造成为党在城市基层的坚固堡垒和党员群众的温馨港湾。
办公空间“瘦身”升级,服务功能“扩容”升温。
近几年来,富兴街街道及各社区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遵循服务优先和高效实用原则,通过“办公空间做减法、服务功能做加法”实现效能倍增。18个社区全面推行便民服务窗口去行政化改造,整合服务大厅资源,设立“一窗受理、全科服务”综合窗口1个,涵盖各类服务事项,真正实现了“好办、快办、方便办”。同时,为了让群众办事更加舒适,同步打造“服务温度体验区”,设置政策宣传超市、便民共享工具站,配备老花镜、血压仪、饮水机等,为老孕病残、退役军人开通绿色通道,提供免费文印业务,让办事群众切身感受到服务的温度。
服务清单“瘦身”提质,社区标牌“焕新”亮牌。
为了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富兴街街道严格落实《银川市城市社区协助事项指导目录(保留4类18项)》,积极为居民办理就业、计生服务等业务。今年以来,共办理就业创业证103本、计划生育服务登记证232本,完成参保人员待遇资格认证2565人,实现精准化民生兜底。同时,各社区在街道和县各级部门的指导下,规范社区用房的“两横四竖”门牌,统一使用党群服务中心标识和中国社区标识,正门两侧分别悬挂社区党组织、居委会、居务监督委员会、社区服务站等标牌,让群众通过“标准化门面”轻松找到社区服务的“家”。
服务模式“流动”转型,需求响应“精准”深耕。
为了满足居民需求的精准化、多样化特点,富兴街街道各社区积极开辟“流动办公桌”“流动窗口”等“微窗口”服务模式,将社区窗口服务下沉到居民小区,将养老认证、政策咨询、资料收集等多项高频服务事项延伸至居民楼院,真正实现了“群众跑大厅”到“大厅到身边”的贴心转变。同时,针对不同人群、年龄、时段的多元化需求,构建“全时态”服务矩阵,在党群服务中心设置分众化功能室,通过培育引进社会组织、社会企业、志愿服务团队采取无偿或低偿方式入驻党群服务中心,参与社区治理,让社区服务更加多元化、专业化。
“大车”变“小车”,马儿跑得快。富兴街街道的社区“去行政化”改革,让服务更加贴心、更加纯粹。下一步,富兴街街道将持续深化改革,不断优化服务品质,提升服务效能,为民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社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