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贺兰县对检疫性有害生物苹果蠹蛾、美国白蛾、松材线虫病进行了监测,未监测到上述病虫害的发生。
二、2017年检疫性林业有害生物
(一)灾害名称
1.苹果蠹蛾 1年发生1—3代,为害苹果、海棠、香梨、野山楂、李、杏等。树冠上层卵量多,叶上卵多于枝条和果实上,喜产在背风向阳处。1头幼虫能咬几个苹果,从蛀果到脱果通常需1个月左右,幼虫老熟后脱果爬到树干裂缝处或地上隐蔽物以及土中结茧化蛹,也有在果内、包装物及贮藏室化蛹。
2.美国白蛾 又名秋幕毛虫、秋幕蛾、美国灯蛾,属于鳞翅目灯蛾科。美国白蛾食性杂,主要为害行道树、观赏树木及果树,包括杨树、柳树、悬铃木、白蜡、榆、槐、椿、桃、樱花、海棠等植物。 ,
3.松材线虫病 松材线虫病又称松树萎蔫病。是松树的一种毁灭性流行病。它的主要传媒昆虫是松褐天牛。
(二)易感面积
1.基本情况
1.1苹果蠹蛾主要为害苹果、梨、桃、核桃等仁果类、核果类果树,是此类果树的毁灭性害虫,是我国重要的检疫性有害生物。贺兰县苹果、杏、桃树面积面积0.64万亩。苹果蠹蛾是杂食性钻蛀害虫,有很强的适应性、抗逆性和繁殖能力。该虫主要以幼虫蛀果为害,导致果实成熟前大量脱落或腐烂,严重影响果品的生产和销售。
1.2美国白蛾 在我国大部分地区1年发生2代,个别地区出现3代, 以滞育蛹越冬雄蛾比雌蛾羽化早2—3天,并多在傍晚或黎明活动,卵产在叶背上卵呈块状排列整齐。幼虫耐饥饿性较强,5龄以后食量大增,5龄以上幼虫耐饥力达到8—12天,这一习性使美国白蛾很容易随货物或货物包装物的运输或附在交通工具上做远距离传播。
1.3松材线虫通过松褐天牛补充营养的伤口进入木质部,寄生在树脂道中。在大量繁殖的同时移动,逐渐遍及 全株,并导致树脂道薄壁细胞和上皮细胞的破坏和死亡,造成植株失水,蒸腾作用降低,树脂分泌急剧减少和停止。所表现出来的外部症状是针叶陆续变为黄褐色乃至红褐色,萎蔫,最后整株枯死。病死木的木质部往往由于有蓝变菌的存在而呈现蓝灰色。传播途径主要以松褐天牛成虫的飞翔而进行的;在松树生长季节,如遇高温干旱,松材线虫病发生相对严重。
2.发生趋势
根据近几年的监测调查,目前苹果蠹蛾、美国白蛾、松材线虫病未传入贺兰县,但苹果蠹蛾已传入灵武市。贺兰县目前以监测预防工作为主,重点加强苹果蠹蛾的监测。
(三)区域范围
1.贺兰县苹果蠹蛾的监测范围:贺兰县金山自保局果园,洪广镇、常信乡、习岗镇、立岗镇、金贵镇果园,监测面积为:0.64万亩。
2.美国白蛾的监测范围:贺兰县监测区(点)有15个,分别是金贵镇苗圃(2个)、习岗镇红旗村苗圃(1个)、经济桥公园(2个)、常信乡永利苗圃(2个)。监测面积: 1.2万亩。
3.松材线虫的监测范围:贺兰县内的所有松树,贺兰县范围内交通沿线、风景区、松木制品生产和使用单位、建筑工地、仓库、城镇、移动通讯站、电视发射台、高压线塔、电缆线路及高压线路等地区附近的松林。
(四)原因分析
1.苹果蠹蛾是世界上最严重的蛀果害虫之一,属于国内和国际重点检疫对象。其特性,一是食性杂,以幼虫蛀果危害,造成大量落果,在第二代幼虫为害后可造成果实中心霉烂,严重降低其商品性;二是为害对象多,可危害苹果、苹果梨、梨、桃、杏、沙果等; 三是抗逆性、适应性强; 四是危害大、损失重、封锁控制的难度也很大,而且具有迁飞性,幼虫可随果品调运而远距离传播,而且传播蔓延速度非常快。它的特性决定了苹果蠹蛾封锁控制的难度和复杂性。
2.美国白蛾是世界性检疫的毁灭性食叶害虫。其特性是食性杂、繁殖量大、适应性强、传播途径广、危害严重等。银川地属于美国白蛾适生区,一旦传入,极易爆发成灾。
3.松材线虫病是由松材线虫寄生在松树体内所引起的一种毁灭性病害。该病具有致病力强,寄主死亡速度快;与环境密切相关,高温、干旱松材线虫病发生较严重;具有很强的抗逆性和可塑性。
(五)防治措施
1.防治思路
苹果蠹蛾、美国白蛾、松材线虫病治理基本思路是: 以监测、产地检疫、调运检疫为主,坚持“预防为主,科学治理,依法监管,强化责任’’的方针,采取政府组织、上下联动、部门配合、分工协作、统防统治、群防群控、全面控制,促进我县经果林产业健康发展,保障城乡园林绿化成果。
2.治理原则
(1)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治,持续控制, 防控结合的原则。宣传普及苹果蠹蛾、美国白蛾、松材线虫病预测预报基本知识,提高全民防范意识,加强日常监测,监控结合,严格控制好苹果蠹蛾、美国白蛾、松材线虫病传入我县。
(2)坚持政府统一领导,实行属地管理的原则。预防和监控作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属地管理。县人民政府对本辖区的监测工作负总责,县人民政府负责安排对本辖区的苹果蠹蛾、美国白蛾、松材线虫病监测所需经费。
(3)坚持快速反应,紧急处置,控灾减灾的原则。建立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强化人力、物力、财力储备,增加快速的应急处理能力。一旦出现新情况,快速反应,及时准确的处理。
3.治理措施
3.1保障措施 实行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主要防治责任人的责任制度,强化各环节的管理。
3.2虫情监测
3.2.1苹果蠹蛾虫情监测
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防控、早扑灭”的要求,科学设置疫情监测点,为准确掌握疫情发生发展动态和科学指导防控工作提供可靠依据。
果园管理单位及乡镇抽调专人负责本辖区的全面监测工作,并随时将监测情况反馈县有害生物林木检疫站;县林木检疫站负责做好重点区域的监测。
(1)监测范围:对苹果蠹蛾寄主果园均实施监测,实行全面监测与定点监测相结合。
(2)监测时间:4月份、7月份对所有寄主果园各全面普查1次;4月上旬至7月底,对在各个果园设置的固定监测点,每隔3天开展一次监测调查统计,8月至10月下旬,每间隔7天开展一次监测调查,准确掌握苹果蠹蛾虫情动态。
(3)监测方法:悬挂诱捕器监测
悬挂密度:在发生区每个固定监测点设置5个诱捕器,每个诱捕器的调查控制面积2—3亩;发生高风险区或可能发生区域,每个调查点设置2个诱捕器,每个诱捕器的调查控制面积15—30亩;分散、零星的果园, 间隔200米悬挂一个诱捕器, 一般地区平均每50亩设置一个诱捕器,当诱捕到苹果蠹蛾成虫后,按发生区增补诱捕器。
诱捕器安放位置:诱捕器的悬挂高度为果树树冠上部,通风较好且稍粗的枝条上。
诱捕器的检查与维护:定期检查成虫的诱捕情况,及时清理粘虫板上的昆虫及植物残片。如在检查中发现诱捕器丢失或损坏,应及时补换。诱芯距粘虫板1厘米,每3周更换一次诱芯,粘虫胶板根据粘虫数量和粘着力随时进行更换。
(4)调查内容
主要以诱捕器调查为主, 即以诱捕到的苹果蠹蛾雄成虫数量来调查该虫的发生状况。具体方法是:
调查时间一般为4月中下旬(成虫羽化前7—10天)开始至10月下旬结束。
调查点的选取 在全面踏查,掌握本地苹果蠹蛾寄主分布和疫情分布情况的基础上,结合贺兰县的交通、水果流通渠道等选取调查点。调查点的选取要具有代表性。在未发生区,应重点选取人口密集的城镇、水果集散地周边地区3公里以内或国道及主要省道两侧1公里范围内的果园作为调查点,以掌握该虫的发生情况。
悬挂密度 每个调查点设置5个诱捕器,每个诱捕器的调查 控制面积不少于1亩。
幼虫期调查
幼虫期调查主要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 即通过抽样方法确定 苹果蠹蛾幼虫的蛀果率及危害状况。
调查时间 每年进行2次抽样调查,具体时间分别为5月下旬至6月上旬(第1代幼虫为害期)及8月中、下旬(第2代幼虫为害期)。
调查点的选取 结合成虫调查点选取幼虫调查点,宜选在成虫调查点附近,以便使幼虫调查结果能够与成虫诱捕器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并相互补充。
取样方法 如所调查的果园面积较大,可采用棋盘式取样,每块样地随机取10个样点;如调查点果树分散,可以在调查点附近随机选取10个样点;若某种果树在调查点区域内数量较少,同样可在调查点附近随机选取10个样点。在各个样点选取同一类果树的同一品种,用目测检查的方法调查100个果实,对发现的虫果剖果检查,确认是否为苹果蠹蛾幼虫。记录检查结果,并填写《苹果蠹蛾蛀果情况调查表》。
此外,通过对越冬幼虫调查苹果蠹蛾的化蛹和羽化情况。具体方法为:选取10株树干光滑的果树,于每年8月上旬开始用诱虫袋诱集越冬幼虫。次年春季取下,统计越冬幼虫的数量,记录越冬幼虫化蛹及羽化的情况。
卵期调查:
卵期调查主要通过调查苹果蠹蛾寄主的果枝确定该虫的产卵情况,一般在寄主阳面和背风处的果枝上产卵量大,调查时应予注意。具体方法为:每年5月中、下旬随机选取10株果树,在这些果树的树冠上半部分共调查100个果枝,检查这些果枝上的果实表面、叶片表面以及果(叶)簇生的基部雌性苹果蠹蛾产卵的数量,记录成虫的产卵情况。
(5)虫情报告
调查应定人、定点、定时,每3日检查一次诱捕器的诱捕情况,观测记载诱捕结果,填写好《苹果蠹蛾监测调查表》,并将监测结果随时上报。
3.2.2美国白蛾监测
(1)监测范围:银川市监测区(点)有15个,分别是金贵镇苗圃(2个)、习岗镇红旗村苗圃(1个)、经济桥公园(2个)、常信乡永利苗圃(2个)。
(2)监测时间:自5月上旬(成虫羽化前7—10天)开始,至10月下旬结束。
(3)监测方法:以悬挂诱捕器监测。
(4)监测内容:在每个监测点悬挂1个诱捕器,诱捕器应安放于通风透光的树冠外围,安放高度为距地面大于1.5米,可选择的树木有槐树、榆树等。主要调查是否诱到美国白蛾。
(5)疑似疫情的报告:对于在监测区域内采集的可疑成虫,先由检查人员做出初步鉴定,之后将送鉴表连同有关标本一起呈送,由自治区森防站鉴定或委托专家进行最终鉴定并提供鉴定报告。
3.2.3松材线虫病监测
(1)监测范围:贺兰县辖区内的所有松树,以交通沿线、风景区、松木制品生产和使用单位、建筑工地、仓库、城镇、移动通讯站、电视发射台、高压线塔、电缆线路及高压线路等地区附近的松树。
(2)监测时间:8-10月对有松林的绿地、苗圃进行全面普查。
(1)监测方法:
打孔流胶法监测
在松材线虫发生区或其边缘,选择外观正常,针叶无明显变色的松树,于春秋季节在松树干部用直径1—1.5厘米打孔机打一孔至皮下,取样部位以胸高、无结疤处为好。2日后观察洞孔流脂情况(冬季3 日后观察),对流脂情况进行判别:
一级流胶(健康树)松脂流量多,大量溢出洞外为正常;
二级流胶(疑似罹病树)松脂不流出洞孔,仅在洞内;
三级流胶(疑似罹病树)在洞内滴状凝结;
四级流胶(疑似罹病树)孔壁上无松脂流出为感病。
根据上述结果,对疑似罹病树再结合取样分离作进一步确认是否有松材线虫。要注意松树树种之间的流脂差异。
诱捕器监测
于松褐天牛羽化期(5—8月),在林间设置诱捕器诱捕松褐天牛活体进行监测。放置点设在林道旁空气流通处。诱捕器下端离地面1.5米左右。将诱捕到的松褐天牛成虫活体进行分离、镜检,检查是否携带松材线虫,一旦发现天牛携带松材线虫,秋季采用”打孔流胶法”在诱捕点周围1千方公里范围内进行早期诊断,抽取病树样品进行分离鉴定,确定疫情发生地点,分析疫情扩散蔓延情况。(附表2)
取样监测
取样方法
取样部位一般情况下在树干下部(胸高处)、上部(主干与主侧枝交界处)、中部(上下部之间)3个部位取样。如仅部分枝条表现症状的,要在树干上部和死亡的枝条上取样。如外部表现症状明显的可在胸高处取样,在春季松褐天牛化蛹期,可在蛹室周围取样。
取样时在取样部位剥净树皮,直接砍取100克—200克木片;或剥净树皮,用手摇钻从木质部至髓心钻取100克—200克木屑;或在取样部位分别截取2厘米厚的圆盘。
取样时应排除人畜破坏、森林火灾、其他病虫害等原因成的枯死树。
取样时应考虑以下因素:
一松材线虫病发病高峰期一般在9—10月,表现出针叶变黄、树脂分泌减少甚至停止至死亡约1个月到1个半月。
一在松林中一般是优势木先发病。
一由于不同地区种源的松材线虫的致病性、松树的抗性差异等原因一些松树仅部分枝条表现感病外部症状,这种症状在混交林中表现尤其明显。
一抽取样品要及时并重点抽取尚未完全枯死或刚枯死的优势木(针叶呈黄绿或黄褐色,尚未完全枯萎,树皮尚未脱落,材质尚未腐朽)。
所取样品要及时贴上标签(记录样品号、采集地点、树种、树龄和取样人等)。
抽样数量以林业小班为单位,表现典型症状的松树在10株以上时先抽取10株,再选取其余数量的1%—5%。
4,防治技术
4.1苹果蠹蛾防治技术
贺兰县尚未监测到苹果蠹蛾发生。若发生则参照以下方法进行防治。
(1)物理防治
信息素防治(包括性诱防治、迷向剂防治)
灯诱防治
(2)生物防治
积极保护苹果蠹蛾的天敌并促进其种群的增加。苹果蠹蛾的天敌有:鸟类、蜘蛛、步甲、寄生蜂、线虫等。
(3)人工防治
束草、布环,诱集幼虫:人工营造苹果蠹蛾化蛹和越夏、越冬的场所,诱集老熟幼虫。
清洁果园,减少虫源:及时摘除树上的虫蛀果、收集地面上的落果和清理果园中的废弃纸箱、废木堆、废弃化肥袋、杂草等所有可能为苹果蠹蛾提供越夏越冬场所的材料,并集中进行深埋和烧毁。
刮老翘皮,清除虫源:在冬季果树休眠期及早春发芽之前,刮除果树主干和主枝上的粗皮、翘皮, 以消灭越冬虫体。
果实套袋,阻止蛀果:在苹果蠹蛾越冬代成虫产卵盛期前进行,阻止蛀果为害。
(4)化学药剂防治
可选农药有3%高渗苯氧威2000—3000倍液、10%吡虫啉2000倍液、4.50%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000—1500倍液等。
(5)强化检疫,防止疫情传播
一是对辖区内所有苹果蠹蛾的寄主植物及其果实进行严格的产地检疫、调运检疫,以防止该虫随果品、寄主植物传播扩散。二是对调入的苹果蠹蛾寄主植物及其果实进行复检以及水果市场或集散地的检疫检查,及时发现虫情,及时处理。三是加强秋季苹果蠹蛾检疫监管工作。
4.2美国白蛾防治技术
对美国白蛾的防治首先应加强检疫,并采取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化学防治为辅,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相结合的方法,以达到综合防治美国白蛾的目的。
4.3松材线虫预防措施
未发现松材线虫病疫情的适生区要加强疫情监测普查,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根除,对松褐天牛虫口密度较大的林分,要采取人工、化学等措施降低虫口密度。要加强对纯松林的改造,增加阔叶林比例,提高林分抗病能力。
加强复检工作,松木包装材料调入地的有关植物检疫机构复检发现有松材线虫或松褐天牛活体存在的迹象,应采取紧急措施,如除害处理、焚烧或作人造板、造纸原料或拒绝入境等,并将有关情况及时通知调出地有关植物检疫机构。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可能造成松材线虫病适生区北移,我市要按照上述要求加强松材线虫病预防工作,防止疫情入侵。
(六)自行治理和资金落实情况
按照宁夏林业厅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要求,贺兰县林业局对有害生物的监测从过去单一的指令性计划管理,转变为项目管理,各实施单位实行目标管理,把监测、防治面积、虫口密度及被害株率等控制指标落实到果园、公园、绿地小班和责任人,有效保护森林资源。2017年贺兰县计划监测苹果蠹蛾、松材线虫、美国白蛾寄主面积共计3万亩。
(七)补助经费申请
根据监测成本计算,共需资金3.0万元(防治经费预算详见表1、表2、表3)。其中虫情监测调查、监测、检疫2.0万元,购置迷向、诱捕器、药剂等0.7万元,督查管理费0.3万元。资金来源按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补助费管理办法》,采取国家扶持、地方自筹分级负担的原则,申请国家和自治区财政补助2.4万元,申请地方配套0.6万元。
表1苹果蠹蛾监测、防治经费预算明细表 单位:万元
支出项目 |
预算 |
支出明细 |
占总金额(%) |
|
建设项目 |
金额 |
|||
总计 |
1.34 |
|
1.34 |
100 |
检疫监测费 |
0. 7 |
检疫监测调查费 |
0.7 |
52 |
防治费 |
0.5 |
药剂购置 |
0.5 |
37 |
督察及奖励费 |
0.14 |
检查费 |
0.14 |
10 |
表2美国白蛾监测、防治经费预算明细表 单位:万元
支出项目 |
预算 |
支出明细 |
占总金额(%) |
|
建设项目 |
金额 |
|||
总计 |
0.7 |
|
0.7 |
100 |
检疫监测费 |
0.5 |
检疫监测调查费 |
0.5 |
71 |
防治费 |
0.1 |
药剂购置 |
0.1 |
14.3 |
督察及奖励费 |
0.1 |
检查费 |
0.1 |
14.3 |
表3 松材线虫监测、防治经费预算明细表 单位:万元
支出项目 |
预算 |
支出明细 |
占总金额(%) |
|
建设项目 |
金额 |
|||
总计 |
0.96 |
|
0.96 |
100 |
检疫监测费 |
0.6 |
检疫监测调查费 |
0.6 |
63 |
除治处理费 |
0.3 |
诱杀防治、仿生物药剂防治 |
0.2 |
31 |
药剂购置 |
0.1 |
|||
督察及奖励费 |
0.06 |
检查费 |
0.06 |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