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在这秋意初萌的8月,近百位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及水科院体系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在“塞上江南 鱼米之乡”宁夏银川市贺兰县,成功举办了盐碱水土一体化渔农综合利用研讨暨现场观摩活动。此次活动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主办,东海研究所及淡水中心承办,宁夏各级政府为此次活动提供服务保障。会议对全国现阶段盐碱水土综合利用的典型经验进行了深度交流,并对下一步盐碱地以渔治碱生态改良技术的应用推广进行了讨论。在贺兰以渔治碱突出的典型示范和成效显著的成果推动下,水科院、水产学会、自治区科协、自治区水产站在多方见证中签订《“科创中国”盐碱水产养殖与渔农综合利用科技服务团合作框架协议》,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水科院为自治区水产站及东海所代表授“科创中国”盐碱水产养殖与渔农综合利用科技服务团旗,并将“科创中国”盐碱水产养殖与渔农综合利用科技服务站牌匾授予贺兰县重点渔业企业——宁夏蓝湾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这也意味着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及水科院体系专家团队将以更丰富的方式开展科技服务,为盐碱水产养殖做好全方位科技攻关及成果转化工作。
贺兰县作为宁夏水产品主产区,养殖水面稳定在5.8万亩,水产品总产量6.35万吨(占全市78%,占全区的35%),是县畜禽肉产量5.9倍,综合产值9.47亿元,增速16.3%。南美白对虾、河蟹、鲈鱼、鳜鱼等十余种名优增收品种产值占全县渔业总产值的22.1%,且塘口价高于全国平均价格35%以上,结构调整效果明显。全县水产品亩均单产提高至1120公斤,是西北地区平均值的4.9倍以上,位居西北地区首位。贺兰县80%的水产品销售市场辐射周边6个省区,海吉星渔业物流园已成为湖北、辽宁、天津等东部渔业主产区水产品向西部延展运销的核心枢纽。
适水产业作为贺兰县域农业经济的特色优势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在科技引领和人才赋能方面,始终秉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长期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体系、上海海洋大学、福建集美大学、宁德师范学院等科研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同时培养出一批本土人才为贺兰县适水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此次盐碱水土一体化渔农综合利用研讨暨现场观摩活动举办的同时,邀请了4位水科院专家对周边80余名渔业产业从业者进行了专题培训。贺兰县委人才办负责人表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体系专家学者来贺辅导,为全县适水产业领域的管理、技术及养殖从业者带来前沿的理论知识和实用的技术指导,搭建一个本地从业者与国家级专家持续沟通的桥梁,是贺兰县深化人才工作、以人才驱动适水产业创新发展的又一有力举措。
下一步,贺兰县将结合此次会议成果及本地盐碱水土特点,认真总结实践,进一步深化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等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战略合作,围绕产业发展需要,持续开展以渔治碱等多方面的合作,不断壮大高素质产业人才队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