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文明县城  ★国家卫生城市  ★国家园林县城  ★西部百强县
您当前浏览位置:首页>政务公开>政府部门直属机构信息公开目录>贺兰县统计局>信息公开目录>业务工作>统计分析

贺兰县2019年上半年农业生产形势分析

索引号 640122-141/2019-00286 文 号 发布日期 2019-07-24
发布机构 贺兰县统计局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所属分类 统计分析
所属"五公开" 结果公开 关 键 词 农业生产

今年以来,按照党的十九大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和中央1号文件精神,以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和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围绕“巩固、增强、提升、畅通”目标要求,抢抓机遇、快干实干,不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优化产业结构,为全县农业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农业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上半年全县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3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3.2%;其中,农业产值3.61亿元,同下降2.4%;林业产值0.07亿元,同比增长388.6%;牧业产值4.71亿元,同比增长8.3%;渔业产值0.53亿元,同比下降5.8%;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39亿元,同比增长3.8%

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2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2.7%,增长速度比上年同期提高0.2个百分点;一产增加值3.97亿元,同比增长2.6%,增速比银川市低0.4个百分点,排名居川区六县第三。

图片2.png

全县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行业呈现“三增两降”态势:农业实现增加值1.91亿元,同比下降2.4%;林业增加值0.03亿元,同比增长382.1%;牧业增加值1.82亿元,同比增长8.1%;渔业增加值0.20亿元,同比下降5.6%;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0.25亿元,同比增长3.8%。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分别为45.3%、0.8%、43.3%、4.7%、5.9%。

图片3.png

从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的构成来看,上半年全县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构成与上年相比呈现“降”,其中:农业增加值占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比重45.3%,比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林业占0.8%,比上年上升0.6个百分点;牧业占43.3%,上升1.8个百分点;渔业占4.7%,下降1.7个百分点;农林牧渔服务业5.9%,下降0.1个百分点。

贺兰县2019年上半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生产情况表

指标

2019年上半年

2018年上半年

增加值(万元)

比重(%

增加值(万元)

比重(%

农林牧渔业增加值

42119.2

100

39006.9

100

农业增加值

19099.0

45.3

17867.1

45.8

林业增加值

327.1

0.8

87.5

0.2

牧业增加值

18235.4

43.3

16204.8

41.5

渔业增加值

1984.2

4.7

2513.7

6.4

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

2473.5

5.9

2333.8

6.0

(一)粮食生产

我县大力发展稻田养蟹、稻田养鲫鱼、稻田养泥鳅,实现“一地两收、一水两用”,达到亩均产出优质稻谷1000斤、亩均新增产出效益1000元的提质增效目标。三大粮食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5.3%,水稻精量穴播技术推广面积占水稻种植面积的三成左右。今年小麦苗期较常年弱,上半年气候适宜,预计单产较常年有所增加;水稻进入苗期管理,受5月下旬低温冷害,部分稻芽受冻,整体水稻苗期弱于常年;玉米进入拔节期、部分玉米苗受5月上中旬低温冷害,生长受影响。

(二)蔬菜生产

今年,我县设施蔬菜以番茄、黄瓜、芹菜、豆角和叶菜类为主,露地上市蔬菜有西兰花,甘蓝等,部分基地未按计划错茬或连茬种植,造成供港蔬菜基地种植面积下降。上半年全县蔬菜播种面积为13.44万亩,较去年同期减少2.06万亩,下降13.3%;设施蔬菜播种面积为2.56万亩,较去年同期减少0.47万亩,下降15.5%。蔬菜产量18.49万吨,较去年同期减少1.67万吨,下降8.3%;设施蔬菜产量为8.30万吨,较去年同期减少0.26万吨,下降3.0%。

上半年农业总产值为3.61亿元,其中蔬菜产值为3.1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88%。受设施蔬菜面积及产量降速明显影响,农业总产值下降2.4%,农业增加值下降2.4%,较去年同期扩大1.7个百分点。

(三)林业生产

上半年气候影响,气温回升较快,林业育苗面积较去年同期有所增加。我县开展城市公园建设及主要节点绿化工作,重点实施贺兰县生态公园银新干沟水系两侧县城主干道路城市裸露空地绿化工程。上半年全县育苗面积2660亩,造林面积8000亩,森林抚育面积20000亩,更新造林面积7400亩,实现林业产值679.6万元,林业增加值327.1万元,同比分别增长388.6%、382.1%,林业增加值拉动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0.21个百分点。

(四)畜牧业生产

全县出户入园工程稳步推进,奶牛、肉牛、肉羊养殖效益稳定,分别存栏4.74万头、1.52万头、8.84万只。非洲猪瘟影响逐步减小,生猪产能持续下降态势趋缓,生猪存栏20.3万头,同比下降10.1%;生猪出栏1.86万头,出栏平均价格16-18元/公斤。上半年肉类总产量0.43万吨、禽蛋产量0.62万吨、牛奶产量11.23万吨,同比增长20.9%。生鲜乳价格平均每公斤3.6元,同比增长9.1%,逐步呈现上涨走势,并保持高位调整。畜牧业发展势头向好,上半年牧业总产值为4.71亿元,增加值为1.82亿元,同比增长8.1%,较去年同期提高1.5个百分点,牧业增加值拉动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1.7个百分点。

(五)渔业生产

受水源地禁限养区全面实施影响,适水产业经济效益略降。上半年全县水产养殖面积6.27万亩,同比下降21.0%,水产品产量为0.81万吨,同比下降0.8%;水产品价格下降明显;实现渔业总产值0.53亿元,同比下降5.8%;渔业增加值0.20亿元,同比下降5.6%,较去年同期扩大6.5个百分点。

二、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效益不高、农民增收后劲不足的问题仍然突出一是与二三产业比,农业效益不高,加之农资、饲料价格过快上涨增加农业生产成本,抑制了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增长;二是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还有待加强。据气象部门预测,今年气象方面的不确定因素增多,目前持续的高温和降水量偏低都将对农业生产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三是经营主体能力不强新型经营主体缺乏管理营销人才,小农户会产不会卖,有产量没效益。

(二)农产品深度加工欠缺,优势特色产业规模较小。我县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示范带动作用不强,社会化服务程度低,管理不规范,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设施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目前以个体农户自主生产和经营为主,品牌产品少,农产品保鲜贮藏、深加工、产品销售等基础薄弱。机械化普及程度不高,特别是耕作、植保、微灌、电动卷帘、自动控制等普及率较低,仍以人力为主,劳动生产率较低。

(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够深入,衔接不紧密。我县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在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农村各产业之间融合度不高、融合水平低。一是产业融合链条短,附加值偏低。2019年上半年,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仅占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的5.9% 。二是合作方式单一,以订单农业为主。三是农业多功能挖掘不够,休闲农业、旅游农业以观光为主,文化传承、人物历史、风土乡俗等触及不多,高品位、多样性、特色化不足。

三、意见建议

(一)大力深化农村改革,着力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盘活农村集体资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为“三农”发展注入新动能。培育壮大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以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加大政策引导和项目支持力度,鼓励其同龙头企业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二)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提高防御灾害能力。一是加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快盐碱地改良进程,推行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体系建设。落实水资源管理制度,促进扶贫攻坚、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加强气象监测预警能力,做好灾害天气防御工作,最大限度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要着力加强农业气象、土壤墒情、病虫害监测,及时发布气象、墒情、农情、病虫害监测预报信息,指导县区未雨绸缪,做好预防工作。

(三)全面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紧缺和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促进农业发展由增产导向向提质导向转变。继续推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就业增收为目标,依托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农业园区等载体,做强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加工流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进一步完善管理运营机制,力争在农业社会化服务、联农带农、科技创新引领等方面实现突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