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全县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抓实抓细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工作,全力守好“菜篮子”“米袋子”,有序组织农业生产,农业生产总体情况稳中有进、稳中向好。
一、农业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一)经济总量稳步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上半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5.72亿元,同比增长7.3%,比2022年上半年、2023年一季度分别加快3.0、2.7个百分点;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6.83亿元,同比增长7.5%,其中:一产实现增加值6.42亿元,同比增长7.6%。一产增速位列全市第五位、沿黄县(市)第六位。
分季度看:一季度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88亿元,同比增长4.6%;二季度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85亿元,同比增长10.0%。主要得益于我县农业配套政策落地生效,二季度农业、牧业同比分别增长13.3%、9.1%,推动我县农业生产实现较快增长。
分行业看:农业产值6.39亿元,同比增长9.0%;林业产值0.25亿元,同比下降9.0%;牧业产值6.99亿元,同比增长6.6%;渔业产值1.46亿元,同比增长8.6%;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63亿元,同比增长6.2%。
分结构看:农、林、牧、渔、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比重由上年同期的36.8:1.9:48.5:8.9:3.9调整为40.7:1.6:44.5:9.3:4.0,其中:牧业产值占比依然位居第一位,比重较上年同期下降4.0个百分点,农业产值占比位居第二位,比重较上年同期提高3.9个百分点,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比重较上年同期分别提高0.4、0.1个百分点,林业比重较上年同期下降0.3个百分点。
(二)粮食面积稳定增长,种植结构有所调整
根据农业农村部门数据显示,全县完成粮食播种面积36.13万亩,较去年同期增加5.01万亩,同比增长16.1%,其中:小麦面积5.55万亩,同比下降22.5%;水稻4.24万亩,同比下降41.3%;籽粒玉米24.48万亩,同比增长46.0%,大豆玉米复合种植1.86万亩。
(三)蔬菜面积产量小幅增长,特色产业拉动放缓
上半年,全县完成蔬菜播种面积11.90万亩,较去年同期增加0.11万亩,同比增长0.9%,其中:设施蔬菜播种面积2.70万亩,较去年同期增加0.11万亩,同比增长4.1%;蔬菜产量16.94万吨,较去年同期增加1.69万吨,同比增长11.1%,其中:设施蔬菜产量为8.17万吨,较去年同期增加0.57万吨,同比增长7.5%。瓜果类播种面积3.14万亩,同比增长27.1%,产量0.32万吨,同比增长39.3%。园林水果播种面积2.93万亩,同比增长2.0%,产量0.10万吨,同比下降32.4%。鲜切花出售量13.28万枝,同比下降5.1%,盆栽观赏植物出售量699万盆,同比增长5.7%。
(四)奶产业平稳增长,畜禽存栏下降明显
据调查队畜禽监测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县牛存栏75578头,同比增长8.9%;羊存栏137356只,同比下降15.5%;生猪存栏14188头,同比下降13.5%;家禽存栏409572只,同比下降46.5%。
牛出栏12680头,同比增长11.1%;羊出栏95655只,同比增长26.9%;猪出栏13258头,同比下降19.0%;家禽出栏417139只,同比增长11.0%。
肉产量5954吨,同比增长8.9%,其中:猪肉产量1110吨,同比下降18.0%;牛肉产量2140吨,同比增长10.8%;羊肉产量1789吨,同比增长26.6%;禽肉产量915吨,同比增长18.7%。
奶牛存栏51413头,同比增长4.7%,牛奶产量131103吨,同比增长5.0%,牛奶实现产值3.90亿元,占畜牧业总产值的55.8%。
(五)水产品产量持续增长,现代渔业发展风生水起
全县大力推广名特优水产品养殖,适水产业发展在全区保持领先地位。上半年,全县水产品产量为1.15万吨,同比增长8.0%,其中:鲤鱼产量7065吨,同比增长18.0%;草鱼产量2599吨,同比下降14.8%;鲢鱼451吨,同比增长4.5%;鲫鱼858吨,同比增长36.8%。
二、需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是市场波动频繁,产出配比不足。受农资价格不断上涨,中间商赚差价影响,农民收益并没有获得实质性增加。蔬菜、畜禽等受市场波动影响,更是时不时有亏损的风险,农民真正的获得感不强。二是农产品深度加工欠缺,优势特色产业规模较小。我县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示范带动作用不强,社会化服务程度低,管理不规范,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农产品保鲜贮藏、深加工、产品销售等基础薄弱。三是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不够深入,衔接不紧密。一方面产业融合链条短,附加值偏低。2023年上半年我县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比重仅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4.0%;另一方面农业多功能挖掘不够,休闲农业、旅游农业以观光为主,文化传承、人物历史、风土乡俗等触及不多,高品位、多样性、特色化不足。服务业对农业发展支撑不足,融合程度不够。
三、意见建议
(一)及时发布行情动态,助力农户发家致富
相关部门要想农户所想,急农户所急,适时为农户发布农副产品的价格走势和市场的发展需求,帮助农户特别是种养大户把握市场动态,扣准市场行情脉搏,规划生产出售比重,培育农户种养积极性,重塑种养户发家致富的信心。
(二)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推动产业不断升级
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永久性蔬菜生产基地建设、设施蔬菜有机肥替代化肥等工作为抓手,开展设施瓜菜标准化基地建设,带动全县设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瓜菜产业进一步发展。
(三)不断推进三次产业融合,完善农村产业链条
加强产业链横向拓展,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体育、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主题庄园、农旅小镇、特色民宿等乡村旅游新业态。同时利用物联网、互联网、智能控制等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现代生物技术、工程技术和农业设施,在设施蔬菜、设施渔业、畜禽养殖等领域扶持推进智慧农业,实现农产品线上线下交易与农业信息深度融合。